用隸書“問道”古人——記書法家張建會
用隸書“問道”古人——記書法家張建會
用隸書“問道”古人——記書法家張建會
最近,全國書壇有兩件大事引起矚目,一是書法“九屆國展”(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展)對展件開始評審,二是中國美術館第二屆當代名家書法提名展開幕。這兩件事,天津屬年輕一代的書法家張建會都名在其中。作為中國書協理事、中國書協隸書專業委員會委員,他對“九屆國展”7000多件的隸書作品進行評審;而作為全國級的當代名家書法提名展,經專業人士全國范圍的嚴格遴選,確定36人入選,張建會以天津唯一入選者身份進入其中。這些,隸書書體是他的“主打”。
隸書是兩千年前漢代“規范字”,所以隸書又叫漢隸。隸書是一種和楷書有著不同用筆、不同解體的字體,若要寫出書法的金石氣、書卷氣,必須要和古人“對話”。大量存世的摩崖碑版、簡牘帛書正是不說話的“古人”。張建會曾回憶少時在天津文廟古舊書店見到漢碑石刻拓片的心情,那風蝕斑駁中凸現的渾樸靜穆讓人心靈震顫。
張建會說,從九屆國展七千件隸書創了歷屆參賽之最來看,隸書成為當代書法創作的一大支點,這說明隸書正大氣象、雄渾風骨、變化多樣契合當代的審美要求。他認為,隸書創作入門的門檻較低,但若登堂入室一窺堂奧,必須靜下心來揣摩體悟,悉心“問道”于古人。
張建會從少幼時即臨池習字,書法臨習和書法創作是兩個概念,書法一旦進入藝術創作階段不會是照抄照搬,而是作者從基本功到理解力、從知識到膽識及境界的考量。在隸書創作上,張建會提出“宗漢石法、尚簡書意、取摩崖象”,將漢隸的“法意象”融于一爐,初步形成自家的隸字面目。正像天津書協常務副主席唐云來說的:張建會“從師之始,就沒有囿于師門樊籬,而是在老師的指導下,直擊古人,又能積極地吸收當代大家們的營養。如果他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的話,他就是當代青年書家中最有空間、最有發展、最能彪炳書史的實力派書家之一”。
前不久,首屆中國書壇“蘭亭雅集”系列活動在浙江紹興舉行,作為天津書法界的唯一代表張建會,再一次體悟了“問道”古人的樂境。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