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解讀書法的學者——鐘明善教授
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解讀書法的學者——鐘明善教授
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解讀書法的學者——鐘明善教授
鐘明善,男,陜西省咸陽人,1939年出生。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現任:中國書法協會顧問、陜西省文聯顧問、陜西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西安市書法家協會顧問、西安書學院院長、陜西省于右任書法學會會長、陜西省詩詞學會顧問、西安終南印社顧問、西安交通大學藝術館館長、西安交通大學文化藝術系名譽主任。
著有:《中國書法史》、《篆刻選》、《意象藝術散論》、《藝林絮語》、《長安書法勝跡》、《書法欣賞》、《行書技法》、《長券三種》、《自書韻語楹聯》、《鍾明善書法篆刻》、《書法基礎》、《于右任書法藝術管窺》、《漢字書法初步》、《談藝綠》、《墨舞》(中央電視臺拍攝藝術片)續集解說詞、《于右任的書法藝術》等。
主編:《中國傳統文化精義》、《行書臨范》《金文三種》、《于右任書法藝術》、《名碑帖學習與欣賞》、《于右任書法全集》、《中國歷代名碑帖臨寫與鑒賞》等。
1987年獲教育部“全國教師書法、美術攝影展覽”書法一等獎;2000年被教育部評為全國高校藝術教育先進個人;2001年被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國家特殊津貼;,《書法基礎與欣賞》2002年10月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獎;2003年被授予陜西省暨西安交大“教學名師”稱號;西安交大“師表獎”、“教學成果一等獎”;2006年2月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專題報道。
《中國書法家名人大辭典》、《中華當代藝術家》、《中日當代著名書法家集萃》、《中國當代藝術家大觀》、《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日本《91書道年鑒》等中外辭書有傳。
鐘明善作品被故宮博物院、中南海、毛主席紀念館、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中國軍事博物館、西安原先林博物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政法委員會等單位收藏。
曾訪問日本、美國、意大利、德國、新加坡、奧地利、荷蘭、韓國、肯尼亞、南非等國,舉辦書畫展、講學,進行文化交流。
在世界各民族中,把應用文字的書寫同時作為獨立觀賞藝術的,只有我們中華民族。今天,這一獨特的藝術早已沖破漢字文化圈而走向世界。這一藝術,以應用漢字作為它唯一的載體;這一藝術,有著實用與觀賞兩重屬性。這一藝術與中國畫、音樂、舞蹈、雕刻、文學等姊妹藝術并列,獨立存在,自成體系,成了中華民族值得驕傲的具有最廣泛群眾基礎的藝術門類。
書法藝術是以中國人特制的毛錐形毛筆書寫漢字的藝術。它以點畫、字形、章法為可視形象,表達著無限豐富的意蘊。清代大藝術評論家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圣人作易,立象以盡意。意,先天,書之本也;象,后天,書之用也。”意象,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本質特征,也是中國書法最深邃而又是簡易的內涵。
人們常說漢字是象形字。在“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漢字萌芽、發展階段,絕大部分漢字的確如此。雖然這種形象不是具象,而是以部分代全體,以簡筆輪廓勾畫去表示字意詞意的意象圖畫,但它畢竟有形示象,我們仍然可以稱這類漢字為象形字。這類字就是從遠古到秦代所應用的古字、大篆、小篆。但到了秦漢之際,漢字發生了革命性變化——“隸變”之后,成了幾千年來廣泛應用的方塊漢字。這時的漢字連最后在小篆中殘留的一點點“隨體詰曲”的象形意味也消失了。漢字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純符號化的漢字——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在實用的同時,它的審美意義究竟何在呢?它又遵循著一種什么樣的規律在發展呢?它的形式美是受什么樣的觀念在支配呢?它又為什么能伴隨中華民族從昨天走向今天呢?它是那樣古老,六千年前我們的先民已創造并應用著它。新石器時代西安半坡人、山東大汶口人的符號就是實證。它又是那樣年輕,今日中外書壇各種文化層次的人們都還在如癡如醉地“求工于一筆之內,寄情于點畫之間”,研究它,學習它,尋找自己時代的書法風貌,也尋找書法中的自我。
在科技、文化各個領域,我們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宇宙觀、世界觀、方法論最突出的特點是宏觀、總體、系統地把握事物本質,是將這種思維方式貫穿于各門學科的具體分析之中。對東方神秘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國書法也只能這樣分析才能說得清。中華文化思想就其實際、本質而論是以道家思想為核心,同時融會儒家、佛家等諸子百家思想精髓的兼容的文化思想。陰陽對立統一是這種思想的核心。其審美觀念的要害就是儒家董仲舒所明確提出來的“中和”。“中和為美”的觀念始終支配著中國人的審美過程和美的創造過程。不斷打破舊中和,不斷創造新中和,是中國藝術史的發展歷程。書法,在各個藝術門類中是最能體現傳統中華文化思想的藝術。西方有識之士認為不了解中國書法就不理解東方意識,這樣的認識應該說是十分恰當的。中國書法有三個基本要素:用筆、結字、章法;一個靈魂;柔情性。講用筆,中國歷代書法主張“方圓兼備”,“藏露互見”,“縱收得體”,“中鋒用筆”,“側筆取勢”,“沉著痛快”,“力透紙背”,“藏頭護尾,力在字中”;結字講“平正為骨,變化為輔”,“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密處不犯,疏處不離”,“計白當黑”,“圍繞中心,穿插避就”;章法上講究“統視連行,相承起復”,字里金生,行間玉潤”,“上下連帶,左右呼應”,“密不能風,疏可走馬”等等。凡此種種,都在陰陽調和、剛柔相濟、中和為美的審美觀念支配之下。它曲折地反映著中華文化思想和時代氣息,也折射出書家的秉賦、學養、性格、追求、理想、情操、瞬間感情波變。“筆墨當隨時為心畫”也就是從這個意議上講的。實用功能與觀賞價值須臾不離,中國書法就這樣伴隨著中國人的生命歷程。
中國書法藝術,是全中華民族的藝術,它有著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在寰宇之內,這一特殊的藝術連接著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也寄寓著每一個炎黃子孫的情。
中國書法藝術以其獨具的魅力,使古往今來許多書法藝術家、文化人為之傾倒。這一獨特的藝術也成全了歷代燦若群星、成千上萬的書法藝術家。這些藝術家又以自己的生命、激情創造了浩若煙海的無數書法藝術珍品,為中華文明,也為人類文明留下了無比豐富的具有永恒魅力的瑰寶。鐘繇、王羲之、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蔡襄、蘇軾、黃山谷、米芾、趙佶、趙孟煩、鮮于樞、董其昌、米萬鐘、邢侗、張瑞圖、文徵明、唐寅、倪元璐、黃道周、傅山、王鐸、鄭板橋、何紹基、鄧石如、翁同和、劉塘、王文治、吳昌碩、康有為、沈曾植、葉恭綽、于右任、柳詒謀、沈君默、潘受等歷代留下姓名和沒有留下姓名的大書法家更為后世炎黃子孫所崇敬。他們所創造的書法藝術珍品,是我們學習、欣賞、研究的楷模。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繼承書法藝術遺產,更是締造現代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之一。把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接過來,傳下去,就是今日炎黃子孫的責任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