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在香港和臺灣發展多年的奕源莊藝術機構正式落戶北京798藝術區。在奕源莊藝術空間開幕的同時舉辦了“八五&八九-八五思潮與后八九藝術”為主題的開幕展。
收藏的東西多了就開一個空間
奕源莊于1989年在香港,由藝術經紀人林禮銓夫婦創辦設立,并于1994年起將運營重心逐步轉移至臺北,早期展出作品以印象主義、寫實主義、表現主義風格為主,所經營的藝術家涵括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和海外,以及中國第一、二代的早期藝術家,近幾年來的另一推介重點則為當代前衛藝術家的優秀作品。早年林先生在中國當代藝術還很少人注意時就收藏了一些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在這次開幕展上,奕源莊也拿出了他們收藏的一些包括周春芽、葉永青、潘德海等藝術家的早期作品。林禮銓先生表示,他當初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純粹出于自己的愛好,而后自己開設藝術空間也是因為收藏的作品太多了,需要一個空間來展示。他自己很早就想在北京開設空間,由于地點的原因一直拖到今天。
從“85時期”到“后89”再到今天
在“八五&八九-八五思潮與后八九藝術”展覽上不僅有難得一見的一些藝術家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作品,也更是展出毛旭輝、方少華、葉永青、石磊、張念、李季、李邦耀、孫國娟、周春芽、武俊、楊國辛、唐志岡、袁曉舫、欒小杰、潘德海、魏光慶等重要藝術家的最新力作。其中毛旭輝、張曉剛、葉永青、潘德海為代表形成的以“新具象”為旗幟開展活動的“西南藝術研究群體”和以李邦耀和魏光慶等為代表的湖北“部落o部落”等都是“85時期”重要的藝術團體;張念的行為藝術《孵蛋》在“89現代藝術展”上引起了廣泛關注;“后八九”正式提出是在1993年由香港藝術中心舉辦的“后八九中國新藝術”展覽中,以“幽默感”為表現手法的波普藝術和以關注“無聊感”為特征的玩世現實主義走向了潮流化。魏光慶、袁曉舫、楊國辛、方少華、石磊等湖北藝術家成為波普藝術的主體,唐志岡是西南地區最有代表性的“政治玩世主義”藝術家,李季、欒小杰和武俊也成為西南地區的玩世現實主義的代表性作家。
奕源莊的這次展覽也試圖通過這樣一個當代藝術家早期與后期藝術作品對比,體現出二十多年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變遷。林禮銓說:“由于場地所限我們這么大概念的展覽沒有得到充分呈現,希望通過以后的展覽來補充,同時我們還會關注目前年輕一代藝術家的成長。”
奕源莊藝術空間落戶798藝術區
奕源莊藝術空間落戶798藝術區
奕源莊藝術空間落戶798藝術區
11月24日在香港和臺灣發展多年的奕源莊藝術機構正式落戶北京798藝術區。在奕源莊藝術空間開幕的同時舉辦了“八五&八九-八五思潮與后八九藝術”為主題的開幕展。
收藏的東西多了就開一個空間
奕源莊于1989年在香港,由藝術經紀人林禮銓夫婦創辦設立,并于1994年起將運營重心逐步轉移至臺北,早期展出作品以印象主義、寫實主義、表現主義風格為主,所經營的藝術家涵括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和海外,以及中國第一、二代的早期藝術家,近幾年來的另一推介重點則為當代前衛藝術家的優秀作品。早年林先生在中國當代藝術還很少人注意時就收藏了一些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在這次開幕展上,奕源莊也拿出了他們收藏的一些包括周春芽、葉永青、潘德海等藝術家的早期作品。林禮銓先生表示,他當初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純粹出于自己的愛好,而后自己開設藝術空間也是因為收藏的作品太多了,需要一個空間來展示。他自己很早就想在北京開設空間,由于地點的原因一直拖到今天。
從“85時期”到“后89”再到今天
在“八五&八九-八五思潮與后八九藝術”展覽上不僅有難得一見的一些藝術家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作品,也更是展出毛旭輝、方少華、葉永青、石磊、張念、李季、李邦耀、孫國娟、周春芽、武俊、楊國辛、唐志岡、袁曉舫、欒小杰、潘德海、魏光慶等重要藝術家的最新力作。其中毛旭輝、張曉剛、葉永青、潘德海為代表形成的以“新具象”為旗幟開展活動的“西南藝術研究群體”和以李邦耀和魏光慶等為代表的湖北“部落o部落”等都是“85時期”重要的藝術團體;張念的行為藝術《孵蛋》在“89現代藝術展”上引起了廣泛關注;“后八九”正式提出是在1993年由香港藝術中心舉辦的“后八九中國新藝術”展覽中,以“幽默感”為表現手法的波普藝術和以關注“無聊感”為特征的玩世現實主義走向了潮流化。魏光慶、袁曉舫、楊國辛、方少華、石磊等湖北藝術家成為波普藝術的主體,唐志岡是西南地區最有代表性的“政治玩世主義”藝術家,李季、欒小杰和武俊也成為西南地區的玩世現實主義的代表性作家。
奕源莊的這次展覽也試圖通過這樣一個當代藝術家早期與后期藝術作品對比,體現出二十多年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變遷。林禮銓說:“由于場地所限我們這么大概念的展覽沒有得到充分呈現,希望通過以后的展覽來補充,同時我們還會關注目前年輕一代藝術家的成長。”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