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者器也
“漆”者器也
“漆”者器也
時間:2007-12-03 00:00:00 來源:上海證券報
收藏
>“漆”者器也
漆器,可說是源遠流長。中國的漆器制品可以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簡單地說,就是用漆涂在各種材質器物的表面上制成的不同用途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漆器上的用漆,是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構成,用來作為涂料,可以耐潮濕、耐高溫、耐腐蝕等,且不易破損。有這些特殊功能,再加上不斷演進改善的工藝和紋樣造型,使得漆器成為兼具美觀和實用的功能的收藏品類。
漆器的世代特征也比較明顯,早期的漆器多施彩繪,少數帶有蚌殼、蚌泡、玉石等鑲嵌;戰國時期發展較大,器物品種及數量增多,在胎骨做法、造型及裝飾技法上也都有創新。唐代漆器則有了空前的發展,各種工藝逐漸成形,鏤刻鏨鑿,幾乎無所不用其極,包括用稠漆堆塑成型的凸起花紋的堆漆;有用貝殼裁切成物象,上施線雕,在漆面上鑲嵌成紋的螺鈿器;有用金、銀花片鑲嵌而成的金銀平脫器,以及色澤絢麗的剔紅漆器也已出現。此外,夾纻胎漆器則由南北朝始創,到此時得到長足發展,這種利用木材、纖維等制成的胎體比較堅韌且造價較低,頗為實用。明清漆器則算是集大成者,僅就其工藝而言,就分為14類,有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鈿、犀皮、剔紅、剔犀、款彩、熗金、金銀平脫、百寶嵌等。
一色漆,顧名思義,即是不加任何紋飾的漆器;罩漆是在一色漆或有紋飾的漆器上罩一層透明漆。描漆包括用漆調色描繪及用油調色描繪的漆器。描金中最常見的是黑漆描金。堆漆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黑漆云龍紋大柜為代表。填漆是用填陷的色漆,干后磨平的方法來裝飾漆器。雕填是指用彩色花紋裝飾漆面,花紋之上加熗金,較為華美,明清漆器中數量較多。明清漆器中數量最多的一種是剔紅,是在胎骨上用多層朱漆積累到需要的厚度,再施雕刻。還有一種用不同顏色的漆層堆起,然后雕刻花紋,通常用紅黑兩色漆交替堆涂,刻紋側面顯出紅黑相間的線紋,成為“雕犀”。
漆器收藏,歷來有之,尤其是官款和名家制品最受歡迎,像元代的張成、楊茂造的漆器往往能在拍賣場上博得高價。不過,漆器也有造假現象,收藏者須謹慎行事,一般來說,漆器上的長條蛇腹紋裂痕不足以斷定年代古今,反倒是常年使用或把玩而自然產生的手皺紋最能說明。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