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造橋”的藝術家
一位“造橋”的藝術家
一位“造橋”的藝術家
時間:2007-12-02 00:00:00 來源:
名家
>一位“造橋”的藝術家
 |
王懷慶說過,他想找到一座從具象到抽象的橋。實際上,他是以自己的藝術建造了這樣的橋。這不僅是具象與抽象過渡的橋,而且是東西方學術匯合的橋。
眼睛和心靈更為自由
王懷慶生于1944年,用吳冠中的話說,這一代人都是“在苦澀的道路上成長,熬過風霜,晚秋季節吐春蕾”的畫家。王懷慶一直在試圖開辟一條只屬于他的道路,希望不履前人舊跡,這使他的作品具有風格上的原創性。
王懷慶從軍隊進入北京畫院,是在1983年。到畫院之后,他得以將全部精力投入藝術創作,在風格、樣式的探求上也更為自由。1985年春天,他參加了在安徽涇縣舉行的“油畫藝術討論會”。會議之后,滿懷創新激情的王懷慶到浙江紹興等地旅行,他開始以新的視角觀察生活。從后來完成的作品看,他這時的眼睛和心靈變得更為自由,也更具繪畫特點——注意力從社會、文學特征向視覺形式特征轉移。
來自紹興老屋的靈感
描繪紹興老屋的第一件作品《三味書屋》的構思,來自紹興之行。王懷慶在古舊的書塾里看到那些烏黑的木柱,有真實的,也有畫在墻壁上的,這種虛實穿插造成奇異的視覺效果,他在畫面上將室內空間壓扁,以黑、白、灰色的線與面的穿插、分割、照應、統攝為基本語匯,每一根木柱和橫梁都精心推敲了它們應有的形狀和形成的張力和骨氣。王懷慶自己覺得他是憑感覺畫的,這種感覺如同書法家對結體、筆勢的感覺,篆刻家對章法、布局的感覺。《三味書屋》以及這一組作品中的其他幾幅畫都使人聯想到中國書法、篆刻的結構之美,那是一種蘊含著生命力的理性秩序。這些畫使觀眾聯想到西方某些抽象繪畫,但它們與純粹的抽象繪畫或構成主義抽象繪畫不同。它們之間的區別,首先在于王懷慶不排斥生活環境所引發的情感聯想;其次,他并未剔除現實空間的多種視覺因素。
將家具一一拆開打散
繼江南民居之后,他從明式家具獲得新的靈感。他把方正峻潔的明代桌椅,畫在巨大的畫布上。黑色的粗線使人想起刻石和剪紙,古老的樣式中蘊藏著結構的新鮮,森嚴的法度里透露出畫家的揶揄。《大明風度》在1991年的“中國油畫年展”中獲得金牌獎,這既說明王懷慶的創作終于進入具有鮮明個性色彩的新階段,也說明這種打通具象與抽象,連接東方與西方的思路,得到美術界的認同。
在畫明式家具的同時,他繼續畫江南民居。他最近的作品仍然是椅子,但那是拆開、打散的椅子。畫家強調了家具的榫卯結構,每個連接處的榫卯,每一塊零件,都被畫家打開。王懷慶的新作使我們想起后現代主義的某些建筑設計,畫面形式因素的高度單純化,精致的設計性和對形體的幾何化處理,似與構成主義者、新抽象主義者的追求有相通之處。但王懷慶總是保持著現實物象的影子,這又顯示了他固有的文化氣質對他創作的深層影響,他確實仍然處于具象到抽象,東方到西方的連結點上。(王懷慶畫展明日于上海美術館開幕)
 |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