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畫是個完善自我的過程
畫畫是個完善自我的過程
畫畫是個完善自我的過程
潘建民送來他最近的兩本國畫小冊子,讓我給寫點文字。我同他有段師生的緣分,便欣然應允。
小潘曾先后就讀于上海工藝美術學校和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起手學的是正統國畫,后學設計。翻開小潘的畫冊,他筆下的“靜物”“老樹”“玉蘭”“荷花”“小鳥”等作品,盡收我的眼底。其疏朗且有活力的線條,縱橫點劃而不失整體;其枯筆皴擦與淡墨烘染的組合,揮灑自如且生韻味;其濃重的黑塊與素雅的色彩交錯,看似隨意卻見形式。小潘能創作這些作品,是下了點功夫的。掩卷思忖,當下中國畫壇多元立交,各得其展,然大潮之下必有魚目混珠。在中國畫的舞臺上,有些人玩絕招,畫怪異,扮丑相,紛紛然然。在這特定的條件下,商業炒作者有之,賣狗皮膏藥者有之,胡亂點綴忽悠者有之。在這個大背景下,小潘能靜心畫畫,確屬不易。
畫畫這個事,古人說是寂寞之道,我的體會是一個字:“靜”,萬萬浮躁不得。任爾紛雜世界你方唱罷他登場,我便躲進小樓成一統。這“靜”含兩層意思,一是心靜,畫前凈手焚香,看得沉香繚繞,手執兼毫言心;二是畫靜,此謂之修煉,煉心煉畫,盡脫畫中之火氣。求得一片靜謐,胸中之逸氣盡抒也。畫畫這個事,要的是性情,大凡性情中人而得畫之旨要。性情者,真感情也,畫畫要的是真情實感,線條的運用、色塊的搭配、形式的處理等不是硬性拼湊而是自然流露。畫畫這個事,“氣”為先,因而,畫畫必先求“氣息”,畫畫到這些年,已無所謂好壞,誰個好,誰個不好。各人有各人的喜好,真也無法一時說得清楚,但卻有高低,誰個俗,誰個媚,氣格高下一眼便明。枝頭的小鳥,搖曳之蘆草,庭中的牡丹,一個“養”字了得。到自然中去,這山間明月,江上清風,必能滋養胸中之氣。
小潘畫國畫多年,有鉆研精神,于畫中可以看出他借助其他畫種的妙處。那些大塊的黑白處理,無疑是版畫給他的啟發,那些靜物的構圖章法,想必是從油畫中而得,而“秋系列”的那些稀稀疏疏的線條墨點,又分明是受到了抽象繪畫的影響。近年來,他又開拓了題材,用他的山水、花鳥筆墨畫出一系列城市的風景。枯濕濃淡,頗有筆性,也有一定看頭。然而,我以為畫畫是一個完善自我的過程,心中要有一個具有發射力的內核。要有思想,要有屬于自己繪畫語言的追求。另外還有佛經中的三個字:“戒”“慧”“定”,給小潘,也給我自己。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