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權齋中說權緣
古權齋中說權緣
古權齋中說權緣
今年5月,為紀念世界計量日,鄭海生等3位收藏者在報國寺共同舉辦了中國古代度量衡展覽,展出了400多件從秦代至清代的秤砣、尺子、開斗等度量衡器具。
鄭海生早年玩兒的是古錢幣和紙幣,后來漸漸將收藏重點轉(zhuǎn)移到度量衡上。“這東西太有意思了,讓我欲罷不能。從1件,到100件,再到1000件……就這么一路收了下來。”他的第一件秤砣藏品是一枚元代的秤砣,他10多年前花幾百元錢從一個保定人手里買下。如今,他的藏品已達到千枚左右,從古代的權到近現(xiàn)代的標準器,大大小小,輕重各異,材質(zhì)上銅、鐵、陶、瓷、玉一應俱全。其中年代最久的是5件一套的秦漢時期的環(huán)形銅秤砣,距今已有2000多年。最小的一枚秤砣只有8克重,是元代的物件兒。
回想多年的秤砣收藏經(jīng)歷,鄭海生笑說不過“權緣”二字。有一次他在新華書店無意間買到一本破破爛爛的生活大百科全書,回來發(fā)現(xiàn)中間夾著什么東西是鼓起來的,翻開一看:竟是這書中僅有的幾張配圖,而且全部是秤量方面的!當時就把他樂得夠嗆。“你說怎么就那么巧,正好兒被我買了,正好兒就是秤砣。”
權緣說到底,也是人緣。鄭海生在圈兒內(nèi)有著公認的好人緣兒,因此誰那兒有秤砣,都會想著及時通知他。在鄭海生的藏品中,有一枚重140斤的鐵制呼蘭糖廠較準官秤,是清末民初黑龍江呼蘭糖廠的舊物。這枚秤砣是他的朋友在沈陽一家作坊里發(fā)現(xiàn)的,當時被用來壓東西。鄭海生花了幾千元錢把它買下,托人運回北京。他還有一枚重達180斤的永定門外益源糧棧度量衡,是一位家住北京天橋兒的朋友家門口的舊物。
“真要感謝有報國寺這么一個好平臺。”鄭海生逢人便說報國寺是好地方,在這里,他交到了各種各樣的朋友,除了有人提供藏品線索,更有機會得到多位前輩的指點。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得了貴人相助”。文物專家史樹青老先生專門為他的“古權齋”題寫了齋名,度量衡專家丘光明女士也把《中國歷代度量衡考》等幾部自己的專著送給了鄭海生,并在自己的著作中用了多張他的藏品照片。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nèi)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