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力打造民間收藏的綜合基地
傾力打造民間收藏的綜合基地
傾力打造民間收藏的綜合基地
一個功能齊備的收藏園地,一個著力培養人才的優秀營地,一個影響波及全國的市場,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民間收藏的綜合基地。許多十年前就與報國寺親密接觸的收藏者甚至敬稱報國寺是中國民間收藏的黃埔軍校。
精神生活的重要園地
北京報國寺收藏市場成立之時,國內大多數收藏品市場只具備最基本的功能——攤位銷售,而報國寺收藏市場在開業不到一個月的時候,就組織了一次大型收藏愛好者交流交換活動。通過新聞媒體的大力報道、發動各門類藏友廣泛宣傳等手段,參與這次活動的人數達到了6000人以上,天津、河北、山東、山西的一些鄰近省市的收藏者也聞訊而來,新朋故友,切磋交流,其樂融融。報國寺收藏市場取得了開門紅。此后,報國寺收藏市場又推出了一系列民間收藏展覽、講座、鑒定等活動。這些活動生動活潑,深為社會各界人士喜聞樂見。
十年來,報國寺收藏市場平均每周的客流量超過了3萬人次。目前,報國寺收藏市場每月都舉辦不只一次的藏品交流和拍賣活動,如果說當初首次舉辦收藏交流活動主要吸引的是北京市民和鄰近省市的收藏愛好者的話,那么現在報國寺收藏市場每次舉辦的全國性交流活動都會吸引20個省市左右的收藏者,每次參與活動的人數多以萬計。無疑,報國寺收藏市場已成為全國收藏者、廣大城鄉居民休閑娛樂、豐富自身業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園地。
五大功能于一身
多層次、立體化,是報國寺收藏市場初創時的一大特色。十年來,其在這一基礎上不斷調整,不斷豐富,市場功能日趨完善。除了最基本的銷售功能外,還具備了拍賣、交流、展覽、講座四大功能。
高舉“平民化拍賣”大旗:要讓收藏活動走進千家萬戶,收藏市場的交易手段也必須平民化。從這一意義上看,報國寺收藏市場內定期舉辦的民間收藏拍賣會無疑功不可沒。1997年,報國寺收藏市場率先在國內推出了以低價位藏品為主的大眾收藏拍賣會。煙標、火花、證券、徽章、連環畫……種類豐富的大眾收藏品,無底價的拍賣形式,吸引了收藏者的眼球,也刺激了收藏的欲望。從1997年的第一拍至今,報國寺收藏市場內已經舉辦了大大小小100多場拍賣會,共有幾萬人參加了拍賣活動,幾乎每場的成交率都在80%以上。1998年,報國寺拍賣會被一家南方權威媒體評為當年“北京十大熱門話題”之一,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收藏愛好者的交流圣地:交流交換活動是民間收藏活動的一個重要形式,報國寺收藏市場則為廣大收藏愛好者搭建了一個平臺。如今,報國寺收藏市場每次舉辦的全國性收藏交流活動都會吸引數十個省市的收藏者,每次參與活動的人數數以萬計。如從1999年開始舉辦的票證交流大會,不僅拉動了北方乃至全國的集彩活動,也使報國寺收藏市場成為了北方地區彩票交流的中心;還有2004年的中國煙標文化節,是歷年來文化節組織場地最大、參與煙標交流人數最多的一次。
展覽、講座常年不斷:十年來,報國寺收藏市場共舉辦各種藏品的展覽200多次,涉及收藏門類30多個;共舉辦講座、鑒定咨詢活動100多次。如1998年的“中國股證展”,吸引了北京的許多研究機構、大專院校、證券交易所的專家學者前來參觀,使得該展覽成為報國寺收藏市場舉辦的學術水平最高的一次展覽;2000年的“第三屆全國毛澤東像章展”,這是第一次全國規模的毛澤東像章展覽,短短5天時間里,參觀人數就達到了10萬人次,對毛澤東徽章收藏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為民間收藏家開辦免費展覽、講座也好,組織全國性交流交換活動也好,這些都表明報國寺收藏市場已具備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功能。這些功能和豐富的經營手段、組織手段相互配合,相互呼應,使報國寺收藏市場成為卓然獨立的收藏園地。
培育收藏隊伍
報國寺收藏市場對民間收藏的一大貢獻是拉起了一支過得硬的收藏隊伍。
收藏產業也好,收藏市場也好,要想發展都離不開育人。而要想讓某個收藏市場贏得全國收藏界的認可,僅僅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幾招經營手段是不夠的,還必須能讓現有的收藏者得到全方位的提高,能為那些可能成為收藏者的人引路,能培養那些潛在的收藏隊伍。10年來,報國寺收藏市場從最早的收藏愛好者聯誼交流活動開始,到后來的多個收藏專業委員會在報國寺落戶,一大批收藏愛好者在不斷成長。
同樣是在開業之初,報國寺收藏市場就把不同收藏愛好的收藏者分門別類,免費給他們劃定各自的活動場地,由熱心的召集人定期組織交流。在不到半年時間里,就有瓷器、玉器、書畫、郵品、中國錢幣、外國錢幣、煙標火花、票證、徽章、奇石、書報刊等十多個門類的收藏者在這樣的環境下定期交流,其中既有藏品上的互通有無,又有某一類別問題的專題探討。這種方式對收藏者盡快提高收藏水平大有幫助。
報國寺收藏市場長期以來保持著平均每月至少一次收藏活動的慣例,各項活動都精彩紛呈、熱鬧非凡。這里的展覽最多的是民間收藏展,展覽由民間收藏家提供,免費供收藏愛好者參觀、切磋、交流,圖的就是一個以藏會友,同好聚首。
這里的講座也十分吸引人,為提高初學者的水平,報國寺收藏市場專門舉辦了系列講座,講課的都是名家大腕,現場示范。
為1998年10月在報國寺收藏市場舉辦的“中國證券史百年回顧展”提供展品并積極參與展覽籌備的民間收藏家張宏杰,原是哈爾濱一家工廠的副廠長,這次展覽改變了他的人生。他應邀登上北大講壇,成為中國民間收藏界第一個在北大講學的人。從報國寺收藏市場起步的民間收藏家已經成為這一領域不可多得的重要人才。
如果說張宏杰從報國寺收藏市場起步還具有一些偶然性的話,那么周振鐸完全可說是報國寺收藏市場培養出來的鑒賞鑒定專家。小周在1997年開始參加收藏愛好者聯誼會時,還只是一個中專學生,可小周通過在市場聽講座,看展覽,逛市場,再加上他的機靈好學,哪位專家來了都愿意點撥他幾句。這樣一來二去,他已經把玉器典型器型和中國的玉器發展史說得頭頭是道,一些鑒賞類的媒體紛紛邀請他寫文章,京城的大小拍賣會他也經常出入,他儼然已是圈內公認的專家了。
經過這樣的扶植、引導,報國寺收藏市場出現了一批藏界的骨干力量。其中,有的收藏者在報刊雜志上發表了大量文章,成為普及收藏知識的骨干力量;有的已經著書立說;有的甚至填補了國內研究、收藏的空白;還有的走出北京,走出國門,利用報國寺積累的經驗、資源組織活動、開展交流,推動著民間收藏的發展,傳播著中華傳統文化。
輻射全國市場
報國寺收藏市場已經成為輻射全國乃至東南亞的民間收藏活動基地。
10年來,報國寺收藏市場匯聚了各種收藏門類,成為了陶瓷、書畫、玉器、書刊、錢幣、郵品、鐘表、奇石、根雕、古玩雜項等藏品交流交換的重要場所,同時,更是通過一系列措施,讓報國寺成為影響全國的綜合基地。
與收藏組織聯手,進一步提升市場作為民間收藏活動基地的功能。中國收藏家協會錢幣、陶瓷、玉器等6個收藏委員會,以及北京收藏家協會徽章、煙標火花、票證專業委員會,始終將報國寺收藏市場作為活動基地。早在1997年開業之初,報國寺收藏市場就開辦了多項收藏聯誼活動,組織不同門類的收藏愛好者聯誼交流。中國收藏家協會成立之后,報國寺收藏市場又適時發揮骨干收藏者的作用,推動成立了多個專業收藏組織。至今,中國收藏家協會錢幣、陶瓷、玉器等6個收藏委員會,以及北京收藏家協會徽章、煙標火花、票證專業委員會,都將報國寺收藏市場作為活動基地。來自全國各地的收藏者紛紛加盟,各項收藏活動都在這些組織的參與下開展得有聲有色。
創建民間收藏館,打造民間收藏活動“重鎮”。中國錢幣館、中國古玩館、中國玉器館、中國連環畫館……由報國寺收藏市場開創的18家收藏館,每一家都可以說是該收藏領域的一大活動基地。如中國撲克館就是全國撲克牌收藏圈的中心,中國錢幣館、世界錢幣館絕對是全國錢幣收藏的大本營……
另外,一些在商戶基礎上創立的齋號也已經在國內小有影響。如專門經營連環畫的連藏齋、專門經營玉器的薇玉山房、專門經營古代度量衡的集權閣、專門經營徽章的紅云閣等等,都成為具有一定輻射能力的藏界樞紐。
1997年8月《人民日報·市場報》
文化活動搭臺 收藏市場唱戲
北京報國寺明末清初就是文人雅士常來光顧的書市,如今在報國寺剛剛開業的工藝品、集郵品市場又成為京城藏家們的好去處。這里的活動豐富多彩,有各類藏品的交流、交換,發放收藏拍賣專刊,征集古董書畫拍品,領取收藏愛好者聯誼卡等一系列活動,深受人們的歡迎。
2003年7月大洋網
收藏活動基地和交流中心形成
民間收藏活動的蓬勃開展,使一些地區和市場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并逐步形成特色,樹立起品牌,逐漸形成活動基地和交流中心。北京報國寺收藏市場即成為一例。
1996年開始籌建的報國寺收藏市場,一經面世,便以其平民化的交流交易活動名揚全國。報國寺市場上的藏品琳瑯滿目,五花八門,被收藏界稱為“收藏愛好者的交流圣地”。其中以錢幣交流交換為突出代表。
自1997年首次舉辦“全國中外錢幣交流交換活動”以來,北京報國寺就為國內外廣大錢幣收藏者所矚目,活動周期逐年縮短。由最初的每年一次,改為一年4次,每次活動都能吸引數萬名泉友和錢商參加。短短幾年,報國寺就成了中國收藏活動的一個著名品牌。
2006年3月《北京娛樂信報》
升級改造 打造統一規范的市場
報國寺收藏品市場近期完成升級改造,由一批民間收藏者創辦的18家民間收藏館也同時亮相。報國寺市場的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市場1997年開業,此次改造,報國寺市場對硬件設施進行全面提升。為了充分反映近幾年全國民間收藏發展的新水平,展現民間收藏的魅力,報國寺收藏市場與各個收藏門類的資深收藏家協商,創辦了中國錢幣館、世界錢幣館、中國古玩館等18家集展覽、交流等功能于一體的民間收藏館。
據悉,改造后的報國寺收藏市場,將定期舉辦各種門類的民間收藏交流交換活動。
2007年4月中國市場投資網
臥虎藏龍之地
早就聽說報國寺可謂藏龍臥虎之地,功力深厚的藏家此間隨處可見,但個個從容低調,不顯山不露水,在人群里還真難一眼將他們辨出。這里有“秤砣大王”鄭海生,有專門研究收藏木頭器物的王教授,有專門收藏研究民間古瓷片的曲永建先生,還有民俗收藏家宋振忠和京城里出了名的“叫賣大王”之一武榮璋老先生。
2007年10月《北京晚報》
開辦收藏市場是盛世之舉
在明末清初,報國寺就曾是京城最著名的書市,比琉璃廠書市還早許多年。這里曾是當時文人墨客的雅游之地,留下了許多傳奇佳話。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經史學家顧炎武,人稱“亭林先生”。他在清順治十五年(1658)來京后,即寓住在報國寺內,每日除瀏覽書市外,潛心著述和學術研究。但隨著琉璃廠書市的興起,報國寺書市漸而衰落。而今,報國寺又秉承數百年之文脈,成為書市文化廣場,實為盛世之舉。
升級換代的三個時期
1997年至1999年 棚臺時代
1997年7月,報國寺文化市場正式開業。與當時國內大多數只具備攤位銷售功能的收藏品市場不同的是,報國寺從開業之初就建起了一排排整齊劃一的PVC大棚,數十家商戶在此“安營扎寨”。固定攤位早已滿額,臨時攤位也成了“搶手貨”。早晨一開市,人流便如潮水般涌進,劃定一塊空地擺上自己的寶貝,一天的交易活動就此展開。那個時期,市場內的臨時攤位多達數百個。
2000年至2005年 齋閣時代
2000年,報國寺西院開放,一批以“齋”、“閣”、“樓”為號的收藏品門店引來更多的藏者光顧,并由此展開了一系列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西院故事”。大院的主要交易場所還建起了一排排鋁合金鋪面。為了銷售這些鋪面,報國寺文化市場還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鋪面經營權拍賣活動,其中298號鋁制鋪面的經營權經過60個回合的爭奪,最終以7000元的價格落槌。報國寺市場品牌的“含金量”由此可見一斑。
2006年至今 展館時代
自2006年起,報國寺收藏市場基本設備進行了大的改造。中國錢幣館、中國郵票館、中國陶瓷館、中國徽章館等十余家獨具特色的收藏展館統一亮相。這些藏館融展示、交流、銷售于一身。既有了向社會推廣收藏文化的經營性場所,又使藏友們的交流登堂入室,把市場經營水平和民間收藏水平都推上了一個新臺階。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