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的拍場 淘寶的樂園
大眾的拍場 淘寶的樂園
大眾的拍場 淘寶的樂園
誰說拍場只能是有錢人的領地,誰說只有珍稀文物才能走進拍賣?
說起報國寺收藏市場的后大殿,全國各地的許多藏家都曾身處其中,除了參與交流、參觀展覽,還很可能是為了參加拍賣。十年前,也就是1997年的8月,對于內地藏家來說還很陌生的拍賣,卻在開業不久的報國寺收藏市場里落戶。這一槌不僅在國內率先推出了以大眾收藏為主的交易形式,而且培養、孕育了不少的收藏精英。十年后的今天,在各地重要文物藝術品拍賣場上“露臉”的很多行家里手,當年都是從報國寺起步的。
不再是有錢人的游戲
報國寺拍賣開槌的1997年,國內的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呈現兩大特征,一是只有高檔拍賣,二是國內文物藝術品拍賣業進入低谷,許多大拍賣公司門庭冷落。可報國寺卻獨辟民間拍賣之路,拍賣場場爆滿,座無虛席,拍品成交率始終保持在85%以上。
是什么讓報國寺的拍賣會如此吸引人?又是什么使得這里的拍賣和別處不同?這還要從報國寺拍賣會的宗旨說起:“取自民間,還于民間。”
報國寺開創的平民化拍賣立足于民間收藏,采取“無底價拍賣”的形式,除特殊拍品外,大部分均以100元起拍,參拍者只要交200元押金就可領到競買牌。
與此相應,這里推出的拍品不是那些身價六七位數的曲高和寡之物,而是深具大眾基礎的收藏藝術品。幾百元就能買一張功力不錯的字畫,或者一件有模有樣的古瓷,如果有眼力,甚至可能買到一幅名家真跡或一件官窯名品——這樣的實惠誰不樂意?
正因為如此,報國寺的拍賣會吸引到了多樣化的買家群體。前來競拍的既有功成名就的企業家,也有初出茅廬的白領精英;既有政府部門的公務員,也有普通單位的小職員;既有學業有成的“海歸”派,也有稚嫩羞澀的中學生;既有月薪上萬元的金領,也有月薪剛過千元的工薪階層……就連一些駐華使節、外企高管都成了報國寺拍賣會上的常客。
交易手段的平民化剝去了拍賣行當貴族化的外殼,讓拍賣不再是有錢人的游戲,也令收藏如春泛綠,融入千家萬戶。平民化拍賣的開拓創新意義深遠,在開拍的第二年,一家南方權威媒體就把報國寺首開的平民化拍賣評為當年“北京十大熱門話題”之一。
沙里淘金的誘惑
如果要列出一份“京城撿漏兒好去處”的清單,報國寺拍賣會絕對榜上有名,而且位居前列。在這里幾千元買的東西送到別的拍賣會上便能拍出幾萬元身價的故事比比皆是,報國寺的拍賣會儼然成了其他大型拍賣會的前奏。
最經典的例子莫過于一件明代嘉靖年間的青花大缸,當年在報國寺以7000元成交,今天的市場價值已是百萬以上。另一件僅以3.5萬元落槌的明代古琴,如今的市場價也要以百萬計。
正是無底價的拍賣形式,為大量的“撿漏兒”提供了可能。這里的字畫專場雖以清末民國的小名家為主,卻也不乏潘天壽、陳之佛、豐子愷、黃胄、葉淺予、王雪濤這樣的名家,其收藏價值與起拍價相比,市場空間不言而喻。而像“全國山河一片紅”那樣的珍貴郵品,起拍價只有2.2萬元。
有人比喻說報國寺拍賣會是藏家沙里淘金的絕好機會。事實上,這樣的過程也是藏家鍛煉眼力的難得場所。一片東西擺在那里,能不能從中發現有價值的藏品,就要各憑本事了。正是這樣的挑戰性,使得報國寺拍賣會成了許多年輕收藏愛好者的實戰訓練場,也引得許多大藏家流連忘返。你會在別的大型拍賣會上看到報國寺拍賣會上舉牌的買家,也會在報國寺的拍場內邂逅不少大型拍賣公司的主管。來這里的人,總能體會到驚喜與發現的刺激。
挖掘民間收藏寶庫
大家都知道書畫、玉器、瓷器可以拍賣,但是誰能想到股證、撲克牌、糧票、彩票、門券、煙標火花、連環畫、像章這類“小玩意兒”也能走上拍賣場?在報國寺收藏市場,這些東西卻屢屢登堂入室,成了報國寺拍賣的一大特色。
民間收藏是一座挖掘不完的寶庫,平民化拍賣的意義,就在于對民間收藏家的認可以及對他們藏品的價值發現。
一張老戲單也許值不了多少錢,但如果是從清代一直到不久前都還在上演的一大套戲單呢?北京一位老人家就專收戲單,隨著日近黃昏,他也在想怎樣才能把它們傳給那些知道其價值的人。拍賣是個不錯的選擇,但這樣的拍品大公司是不會做的。于是,他想到了報國寺,只有報國寺才能為這樣的民間收藏家了卻心愿。
抱著相同的心態,一波又一波民間收藏家揣著自己不為人知的珍寶走進了報國寺拍賣場。十年來,每到報國寺拍賣會征集拍品的日子,拍賣大廳里都會有收藏者排起長隊選送拍品。有人說,現在的北京城只有兩個地方要固定排長隊,一個是去協和醫院掛號,另一個就是到報國寺送拍品。
在這個過程中,報國寺拍賣會更成為了市場潮流的引領者。十年來,這里拍出過許多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民間收藏專場:2001年10月,北方地區第一次連環畫專場拍賣會在報國寺舉辦,216件拍品成交率達93%,其中一套上海美術出版社1962年版《紅樓夢》拍出了1.65萬元的高價,從此改變了連環畫收藏“北冷南熱”的局面,使連環畫收藏在北京再掀熱潮;首屆金融證券拍賣會,經過長達兩個多小時的激烈競拍,許多老股票以高出底價近10倍的高價成交,由此帶起了一輪股票收藏的新行情;中國精品期刊大展拍則采取了獨特的滾動式叫拍方式,邊展邊拍,極大地方便了競拍者,活躍了拍賣氣氛,因而大受歡迎。
民間化是報國寺收藏市場之所以能成為民間收藏基地的根源所在,也是其屢屢創新的動力源泉。以平民化為特色的拍賣會,正是報國寺收藏市場運用民間牌打出的漂亮一局。
報國寺的拍賣會是公認的京城“撿漏兒”好去處,也是無數“好東西”走向公眾領域、獲得價值認可的第一個舞臺。十年來,這里發生過太多的故事,留下了太多為藏界中人津津樂道的掌故。回首當初,那些故事和那些拍品依然經典,依然讓人們樂于咀嚼、品味。在此僅舉出三件拍品,以饗讀者。
磚煤池換來明瓷缸
1998年,報國寺拍賣會征集藏品,有人推薦一件青花大缸。拍賣公司的工作人員便跟著那人三拐兩轉進了報國寺旁的小胡同。缸在一對老夫婦家的屋檐下。這大缸有半人高,一看就是老物件。轉過缸身一瞧,大家不由得眼前一亮:大缸肩部一行橫寫年款“大明嘉靖年制”!
他們說明來意,老先生卻不怎么想賣:“這東西裝蜂窩煤好使著呢,能裝300塊煤。”拍賣公司的人急中生智:“要不我們給您砌個煤池子,這缸不就騰出來了嘛。”說干就干,報國寺的工作人員當時就拉著磚給老先生砌起煤池子。老夫婦一高興:“得了,缸你們拉走,對了,這掉下來的三塊,我們還拿報紙包著呢,你們都拿走。”工作人員把這三塊瓷片往缸沿的破損處一拼,完整無缺!幾個人興沖沖地用三輪車把缸拉回了報國寺。
聽老人回憶,這缸在他童年時就有,缸上的鋦子是民國打的。后經研究人員考證,這個大物件是舊時大戶人家放在庭院當中,專門盛滿了水用來防火的;有時也有風水上的講究;老北京四合院兒里,也有人在缸中養魚種花,美化庭院。
明代嘉靖皇帝沉迷修道,幾十年不上朝,不過他那時的大明王朝還算太平,瓷器制造相當繁榮,青花大器就是嘉靖朝的杰作。神宗萬歷去世后在定陵下葬,地宮中點長明燈的油缸,還是用他爺爺嘉靖年造的兩個青花大缸,神宗在位48年,近半個世紀的萬歷朝制瓷無數,但陪葬時卻要用嘉靖時的大缸,可見嘉靖青花大缸多么珍貴。
這件民窯青花大瓷缸高61厘米,徑72厘米,器型飽滿、端莊大度。缸沿裝飾纏枝蓮紋,器身主體描繪魚藻紋,健勁的游魚暢游于蓮藻之中,畫面飽滿,水趣橫生,線條勾劃有力。“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橫款書于器肩,既有北碑間架,又饒館閣筆劃。
預展的幾天,這件大缸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畢竟在民間拍賣的小拍上,出現這件大缸很不容易。這件大缸驚動了京城一位有名的腕兒級人物,大搖大擺地到了報國寺市場,興沖沖地志在必得。那天天氣挺熱,這位先生大胖的身子,在擁擠的人群中悶得受不了,就出了拍賣大殿,想在外面扇幾下扇子先涼快一會。可就這么一圖舒服的當兒,青花大缸已經落槌,急得他直跺腳,眼睜睜這件寶貝從手邊溜走,那懊惱勁兒就別提了。
據拍賣師介紹,這件大缸的買家請人將大缸進行了修復,將碰掉的瓷片按原位復原,成為光彩奪目的一件寶貝。隨后,這件嘉靖青花魚藻紋大缸即現身北京的幾次大型拍賣會上,先后出了38萬元、230萬元的成交價,現在如果再次現身拍場,估計其成交價會更高。
要知道,當年第一次成交時才7000多塊錢兒!增幅之大、漲幅之快讓人瞠目結舌。難怪報國寺的收藏家和愛好者們,把這個故事咀嚼了一遍又一遍。
一只流落的貓
2003年,“非典”過后,報國寺率先開始了京城的藝術品拍賣。一幅黃胄的小寫意畫出現在拍賣場上。在這幅不到兩尺的畫幅上,黃胄用酣暢的筆墨、準確的造型,畫了一只可愛的貓。飽滿的水墨,豐富了貓身上的層次;淋漓的水暈,增強了韻味感,寫意化的貓身,是典型的濃墨渲染。他又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貓的頭部,機靈的眼睛,讓人感覺出貓的機敏,豎起的耳朵、粉紅的鼻子,更讓人感覺到貓的可愛。這幅貓應該是黃胄水墨畫小寫意精品。
黃胄的驢與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一樣,在近現代畫壇享有盛譽。事實上,除了驢之外,黃胄同樣長于人物畫和動物畫,貓也是他經常作畫的題材,他對畫貓進行了深入研究:八大山人畫貓雖未能形似,似與不似,而非以自欺欺人者,千古一人,毫無愧色。又在題跋中寫道:“八大山人若有素描功夫,可能是另一種面目,拙稚天趣盡失。”
在報國寺的拍賣場上,黃胄的兩幅水墨作品《貓》、《雛雞圖》同時現身,畫中的貓活潑可愛,惟妙惟肖,動中取靜,充滿情趣。拍品《貓》出手不凡,從最初的無底價一路扶搖直上,2000元、4000元、5000元……不斷攀升,然而競價到6000元時報價間歇加大了,舉牌競買的人也少了下來。競價到6500元時,拍賣師舉起的木槌眼看就要落下了,坐在后排的一位買家突然報出了7000元的價格,緊接著,新一輪的競爭又開始了。經過一番激烈的競價,水墨畫《貓》最終以8600元定下身價。
黃胄的作品在各種拍賣會上高價迭起,火爆異常,拍賣記錄屢屢刷新。全國27家拍賣行推出黃胄拍品268幅,成交252幅,每平方尺平均價12.4萬元、最高價達13.38萬元,其中100多萬元成交18幅,200多萬元成交3幅,300多萬元成交兩幅,《飛雪迎春》更是拍至715萬元的天價,《叼羊圖》以880萬元創下了黃胄作品的最高成交價。
據知情人介紹,這幅黃胄的作品,后來有多人向藏家求購,開出的價格也上升了許多倍。
高山流水聽古琴
報國寺拍賣的宗旨是“來自民間,還于民間”,民間收藏的樂趣洋溢在寬敞的古老庭院。而一張古琴——古代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愛物,卻走進了熙熙攘攘的報國寺收藏市場。
一天,一位年近古稀的女士找到報國寺,說公家分配的住房要歸個人,需補交幾萬元錢辦過戶,家里急需錢用,有幾件古董要拍賣。工作人員跟這位女士到家里看東西,瞧得出,這曾是個書香門第。家里的《二十四史》是她們最珍視的,品相不錯,還配有黃花梨書架,要價很高。另外家中有一張古琴,也是她公公留下來的,他們覺得沒有書貴重,要價也不高。
工作人員仔細鑒定這張琴,確認是明代古琴無疑。式樣大方,完整無損,尤其難得的是,古琴的主人舊時在杭州曾和大畫家黃賓虹有所交往,黃賓虹親自在琴背題跋。明代古琴本身就是寶物,加上黃賓虹的題跋,更是身價倍增。另外還附贈有十幾冊線裝本的手抄琴譜。
從歷史上看,古琴自古就已盛行,琴的創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等傳說,雖不可盡信,但也折射出琴的歷史之悠久。《詩經·關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也有“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等記載。
與琴有關的傳說更是不勝枚舉:孔夫子聞琴三月不知肉味;漢陽江口伯牙賦琴遇子期,更譜出一曲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人間佳話;蔡文姬辨琴;司馬相如彈琴引出“鳳求凰”的曠世姻緣;孔明彈琴退仲達,更上演了亙古未有的“空城計”。琴棋書畫,琴列為古代文人雅士四項藝術修養之首。
可想而知,這張古琴成了拍賣會上的主角,受到眾人追捧,不少人點頭稱贊,看到起拍價只有3萬元,幾位買家都蠢蠢欲動。可惜那時候古琴收藏還沒受到重視,整個拍賣雖然充滿樂趣,但受買家實力約束,成交價格并不高,僅以3.5萬元落槌。槌聲響起,得手的買家興奮地從座位上站了起來。
這張古琴易主后不久,國內一些大拍賣公司舉行了古琴拍賣的專場,古琴價格扶搖直上。現在此琴如果出手,市場價格當在百萬元以上,價格飆升30多倍。
有行家說,隨琴拍賣的十幾冊古琴曲譜,均為線裝手抄本,并且多是古琴名曲,其珍貴程度并不亞于古琴本身。當時是賣古琴順便搭著琴譜,如果是現在,可能要倒過來,拍賣琴譜順便搭著古琴了。當然這也是個笑談,想這些珍貴的古琴曲譜,當時竟然成為買一送一的配角。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