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自稱發(fā)現(xiàn)岳飛手寫《出師表》真跡
男子自稱發(fā)現(xiàn)岳飛手寫《出師表》真跡
男子自稱發(fā)現(xiàn)岳飛手寫《出師表》真跡
這或許將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巨大發(fā)現(xiàn),讀者陳先生的報料讓人振奮。
“我親眼看到了岳飛書法真跡!”陳先生昨天來到商報,說出這個天大秘密。他說,岳飛親筆手跡《前出師表》和《后出師表》如今都在他朋友家,已有權(quán)威專家鑒定確為岳飛“孤本墨跡”,兩件藏品還有朱元璋、韓世忠、左宗棠等名家題跋真跡。
岳飛是婦孺皆知的民族英雄,南宋抗金名將,盡忠報國感天動地,最后屈死風波亭,其忠烈事
跡至今傳頌。岳飛不只是杰出的軍事家,文學和書法方面也有很深造詣,手寫諸葛亮前、后《出師表》是書法史上的名篇。遺憾的是,在成都武候祠、南陽武候祠等地雖有《前后出師表》刻石,親筆墨跡卻始終未曾露面,遂成千古之謎。
岳飛并無任何存世墨跡流傳世間,倘能發(fā)現(xiàn)一件,那會何等珍貴!因此陳先生十分激動,他講述了見到兩件《出師表》的經(jīng)過。
陳先生介紹,岳飛手跡傳到友人手里已八十余年,半個多世紀以來從未打開。出于對陳先生的信任,一年前,友人將兩卷紙本《出師表》取出一同觀看,由于年事已高,便請陳先生代為鑒定真?zhèn)危塘刻幹谩j愊壬春笥X得書法龍飛鳳舞,金鉤鐵筆,氣勢磅礴,非常精彩。更為難得的是,《前出師表》引首有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御筆,《后出師表》后面有南宋愛國將領(lǐng)韓世忠以及清人王家璧、左宗棠等名人鑒定后的題跋手跡!兩件長卷,寬都是50厘米左右,長則分別達14余米和13米多。
但會不會是仿品偽作呢?陳先生當時實在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畢竟岳飛墨寶從未見世。于是他遍查資料,遍訪名家,發(fā)現(xiàn)這兩份《出師表》與現(xiàn)代流傳的石刻、拓本等都有所不同。由于年代太過久遠,并且關(guān)系重大,陳先生提出這兩件東西應該請有關(guān)權(quán)威專家鑒定。
今年年中,一全國著名書畫鑒定專家到蘇,陳先生遂與友人約請專家上門鑒定。出乎意料的是,專家看后大喜過望,在仔細研究了兩幅書法的各項細節(jié)后,認定這確屬岳飛真跡,在“鑒定意見”一欄中寫明“岳氏孤本墨跡”,并說引首、題跋也是真跡!專家在解釋如何判定時說:岳飛的兩幅出師表偽作很多,他亦見過多幅偽作。但這兩幅書法,無論是紙張、印章等都符合時代特征,書法也相當精彩。另外,無論是朱元璋引首“純正不曲,書如其人”八個大字所用紙張,還是左宗棠所用的紙張,在封建王朝都不是隨便可以找得到,不是常人能夠使用的。在臨出門的時候,專家又走回來,說:“讓我再看一遍,這是無價之寶,你們一定要好好地收藏啊!”
聽完此言,陳先生和友人都十分激動,但他們也發(fā)現(xiàn)了一個很大的遺憾。第一次他們一同觀看的時候,藏品尚完好;然而過些天打開給專家看的時候,紙面卻已多了許多的霉斑霉點。可見這宋代紙張很難保存,已不能再次輕易打開。
此后的時間里,兩人都在商量怎樣處理這兩件藏品。他們考慮到,藏于家中,不為世人所知,固然安全,然而這又不是一般的字畫,倘若真是岳飛墨寶,實在是中國文化的一件瑰寶!而且它不僅有著書法價值和歷史意義,而且完美融合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忠君、愛國、不屈不撓、抵抗外侮等民族精神。倘若有半點損失,已不是個人收藏品的損失問題,而將是中國文化、中華文明的巨大損失!
于是陳先生和友人經(jīng)過慎重考慮,一方面多方聯(lián)系,希望找個妥善而又權(quán)威之處能將它們完好保存,并進行一些修復;另一方面也考慮,如果有機會,希望將藏品拿出來,給有館藏條件的博物館展出,讓世人一睹文武雙全的岳飛書法風采。
這兩件《出師表》真是岳飛墨寶嗎?大家有緣見證這道千年文化盛宴嗎?本報將繼續(xù)關(guān)注。
關(guān)于岳飛手書諸葛亮《前后出師表》
岳飛所書諸葛亮《前后出師表》,行草書,成都武候祠、南陽武候祠、湯陰岳廟和濟南大明湖遐園都有刻石,但墨跡未見。
岳飛在《后出師表》的跋中道明書寫緣由:“紹興戊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內(nèi)。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詞、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揮涕走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飛并識。”說明岳飛是到了諸葛亮武候祠,有感而發(fā),乃至淚如雨下,不能入眠,書寫諸葛亮兩篇《出師表》。
盡管石刻書法流暢精妙,氣勢磅礴,但因為真正墨跡未見,缺乏有力證據(jù),這些石刻書法是否岳飛親筆,后人一直存在很大爭議。
凡注明 “卓克藝術(shù)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nèi)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shù)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shù)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quán)。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