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文化交流進入快車道
中歐文化交流進入快車道
中歐文化交流進入快車道
從數千年前的古老文物到萌芽中的新銳藝術,中歐文化交流近期不斷升溫,為中國人民和歐洲各國人民相互了解提供了多樣渠道。
當代藝術:用藝術的“國際語言”溝通
隨著中國當代藝術逐漸火熱,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5日在北京開放,成為近期北京當代藝術的重要事件之一。該中心由比利時男爵蓋伊·尤倫斯先生及其夫人投資建成,將舉辦中國和國際當代藝術作品展、研討會等。
作為擁有最多中國當代藝術藏品的收藏家之一,尤倫斯說:“在過去幾十年里,中國文化已深深融入我的血液,對中國藝術作品的收藏,使我感覺自己仿佛成了一個‘探索未來的考古學家’,希望當代藝術中心為中國藝術打開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
藝術評論家楊衛說:“中國不僅向世界展示古老的城墻、紫禁城,當代藝術家們正在用藝術的‘國際語言’講述中國的故事,讓世界了解變化中的中國。”
新北京畫廊策展人李峰多次策劃歐洲前衛藝術在北京的展覽,他說:“中國對于當代藝術更加開放,包容性很強,因此很多歐洲前衛藝術家都愿意來北京展覽甚至把工作室放在北京,而他們也給中國藝術家們帶來新的活力。”
博物館展覽:古老文化魅力穿越時空
繼去年3月大英博物館在京展出272件藏品引發震撼后,法國盧浮宮部分展品今年8月亮相北京,包括130件大理石雕塑、陶器、金器等,再現了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希臘古典時代”的輝煌。
參觀過此展覽的27歲北京市民丁瑩說:“非常精彩。我一直非常著迷古希臘文化,這次是難得的機會,不用出國門,就近距離感受了古希臘的光榮,體會了一種完全不同的藝術形態。”
今年6月。故宮博物院和大英博物館簽署合作意向書,今后將攜手在展覽、研究、修復及宣傳教育等領域開展合作。
正在大英博物館展出的2000多歲高齡的秦始皇兵馬俑也擔任著中歐文化交流的使者。據19日《每日電訊》網站報道,預計參觀者將超過80萬人,是預期的兩倍多。這一展覽可能會成為大英博物館歷史上最受歡迎的展覽之一,僅次于1972年埃及法老圖坦卡蒙展覽,當時有170萬人參觀了這一展覽。
孔子學院:架起溝通的橋梁
11月8日,羅馬尼亞首家孔子學院落戶于有800多年歷史的歐洲文化名城錫比烏,為歐洲了解中國搭建起了新的橋梁。
中國經濟不斷發展以及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學漢語,自2004年起,中國開始在海外設立孔子學院,以教漢語為主,目前已有約170所,其中絕大多數分布在歐洲、亞洲和美洲。
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鐘美蓀說,作為中國承辦孔子學院較多的高校之一,北京外國語大學在海外承辦了11所孔子學院,其中10所在歐洲,多是在2006年后創建的,開辦一年多來總體上是比較成功的。
此外,多姿多彩的文化周、文化節等也在中國與歐洲國家間進行,致力于推進中歐之間的文化交流。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