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深圳當代雕塑藝術展:透視的景觀”及系列藝術活動
“第六屆深圳當代雕塑藝術展:透視的景觀”及系列藝術活動
“第六屆深圳當代雕塑藝術展:透視的景觀”及系列藝術活動
深圳的十二月是各類藝術展示活動頻繁和活躍時期。由何香凝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OCT當代藝術中心主辦的“第六屆深圳當代雕塑藝術展:透視的景觀”及系列藝術活動將于12月中旬陸續舉行。其中包括:“第六屆深圳當代雕塑藝術展:透視的景觀”開幕式、“視覺遺產:政治學還是藝術史?”學術座談會、“影像論壇:從鄉村到城市”、“左圖右史——魏光慶藝術展”,以及《中國當代藝術資料選(1976-2006)》編纂工作會議和第二屆何香凝美術館藝術指導委員會年會。
1、“第六屆深圳當代雕塑藝術展:透視的景觀”
由何香凝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OCT當代藝術中心主辦、深圳華僑城集團、華僑城地產協辦的“第六屆深圳當代雕塑藝術展:透視的景觀”開幕式,將于12月16日下午16:00在何香凝美術館OCT當代藝術中心主展廳舉行。
始于1998年的“深圳當代雕塑藝術展”是何香凝美術館主辦的大型國際性藝術展覽,目前已連續舉辦了五屆,業已成為中國幾大重要的常規性國際當代藝術展事之一。第六屆深圳當代雕塑藝術展的主題為“透視的景觀”。包含有二個層面的意義:
一是中國正處于一個高歌猛進的“大躍進”式的現代化階段,發展與變化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現代化的影響涉及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尤其體現在認識論上對于主體無限能力的崇拜以及經濟領域對于自然資源的無限開發,這正是現代化得以滋生的土壤。但潛隱于中國現代化“大躍進”背后的“失控”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擺在中國藝術家面前的現實是,高速發展的經濟,沖擊并顛覆著傳統的理念和生活狀態;幾代人延續下來的古樸的生活方式所孕育的純凈平和的生活理想,與現實的距離越來越大,甚至成為歷史背景。沖突和壓力是明顯的:一方面人們渴望有更高的生活質量,有便捷的城市功能,有現代化程度頗高的消費享受;但另一方面,現代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競爭,產生的這一過程的種種社會問題問題和各種可能性,讓不同的人群體會到不同層次、不同方面、不同性質、不同價值取向的失落,許多以前不曾料及的問題出現了。文化的多元性面臨著喪失的危險,城市與鄉村的文化形態都經歷著某種“擠壓”,古樸的生活方式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倫理法則都在經受著強大的沖擊。這種沖擊的嚴酷性在于,它悄悄地摧毀了包括信念在內的許多精神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思考,似乎我們都在面臨著失控的危機處境。
二是藝術家創作的沖動是現實與藝術家內心的沖突,它檢驗藝術家原有的人文關懷和價值取向,它潛伏在視覺形象的深處,成為精神的張力。應邀參展的藝術家以“非雕塑”或“超雕塑”的概念向城市景觀插入“自然態”。所謂“自然態”是指改變以往對雕塑屬性的視覺理解,利用天然的材質,傳達復雜和如詩般的理念,并表述藝術家對人為的城市規劃與自然形態關系的態度,從而可以感受到個人對大自然力量和形體結構的熱衷興趣,以及探索雕塑藝術創作的各種可能性和實驗性。自然不是人為或政治因素可以劃分和把持的。其內在的觀念貫穿于人、社會、世界的關切,悉數地反映在自然景觀的處理上,具體體現藝術家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也是尊重仰仗生存的一種關系。通過從自然中汲取和反芻自然的藝術創作,將人為的痕跡隱遁于作品中,置觀者予自然與人為的交界上,用藝術的方式喚醒對自然的尊重與熱愛,重整瀕臨滅絕的生態環境,開創一個能夠讓現代人反思過去,思考未來的新契機。
因此,這次展覽將以深圳華僑城的何香凝美術館OCT當代藝術中心展場的室內、外現有的特殊空間為基本條件和前提,相對充分地實際利用該場地的人文環境、設施,將參展作品與展場整合并轉化為這次展覽的特殊性。其主題界定在對現代化的憧憬與憂思的矛盾、內心與生態的沖突與失控的范圍之內。展覽試圖通過這一主題的展開,邀請中國活躍的藝術家以不同的觀念、媒介及語言方式來表達對以上問題的認識、思考、判斷與表達。
應邀參展藝術家有(按姓氏拼音排序):艾未未、Arahmaiani(印尼)、白宜洛、曹暉、馮鋒、谷文達、陳長偉、程大鵬、Harris Kondosphyris(希臘)、黃致陽(臺灣)、Jesus Palomino(西班牙)、李暉、李繼偉、梁紹基、劉建華、秦沖、秦玉芬、宋冬、Thanos Zakopoulos(希臘)、UNMASK小組、Via Lewandowski(德國)、王書剛、袁順、徐冰、朱金石
此次展覽策展人為馮博一,策展助理為劉蓓、馮恪如、王東。
“第六屆深圳當代雕塑藝術展:透視的景觀”將持續展出至2008年5月20日。
2、“視覺遺產:政治學還是藝術史?”學術座談會
“國家遺產:一項關于國家思想產生的視覺史文案”是由黃專、約翰·海雅特(John Hyatt)策劃、何香凝美術館OCT當代藝術中心、英國曼徹斯特藝術與設計研究與創新學院(MIRIAD)共同主辦的文化視覺史研究項目,計劃于2008年下半年在英國曼徹斯特科學工業博物館展出。參展藝術家包括王廣義、汪建偉、隋建國、盧昊、曾力。該展覽的主題是:中國近現代“國家”概念形成的思想史和視覺史意義。它圍繞中國近代民族國家形成的思想史/視覺史邏輯;“現代化”與“反現代化”觀念對中國作為民族國家形成的意識形態影響;國家由文化實體向政治實體、精神實體轉換中的視覺形式、圖像元素(符號、產品、儀式、空間)及其與思想史的關系等課題展開。在這個項目中,“遺產”特指在中國近現代國家觀念形成中以物質產品、政治空間、文化儀式、審美活動等方式存在的視覺性元素。主題為“視覺遺產:視覺遺產:它的精神價值和歷史反思”的學術座談會是這個展覽的延伸項目,由何香凝美術館OCT當代藝術中心與《讀書》雜志合作組織的開放性學術討論活動,將于12月1 6日上午 10:00-12:00在何香凝美術館咨詢廳召開。主持人為《讀書》雜志的孟暉;與會者有巫鴻、黃專、王廣義、汪建偉、費大為、馮博一、高名潞、高士明、劉驍純、呂澎、尹吉男、朱青生等。
3、“左圖右史——魏光慶藝術展”開幕式
由何香凝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OCT當代藝術中心主辦,黃專策劃的“左圖右史——魏光慶藝術展”將于2007年12月16日至12月31日在深圳何香凝美術館展出,12月16日下午14:30 將在何香凝美術館正式開幕。
魏光慶是上世紀80年代湖北新潮美術群體“部落·部落”的重要成員,90年代“文化波普”繪畫的代表性藝術家。他的作品擅長從傳統的文化中尋找視覺資源,采用波普主義慣用的挪用、並置、拼貼等圖像方法,對文化轉型時期中國社會問題進行多維度地解讀。“這種異質、異時圖像的重疊不僅加劇了圖像的意義沖突,也使圖像“意義”被高度泛化:它既包含了藝術家對中國兩種文化轉型期無法厘清的現實困惑,甚至也殘存著他80年代作品中那種憤世嫉俗的文化情結。”(黃專,《魏光慶:一種歷史化的波普主義》)
這次展覽匯集了魏光慶二十多年來幾乎所有代表性作品,是藝術家藝術成就的一次最全面的集中展示。
4、紀錄片論壇“從鄉村到都市”
由何香凝美術館主辦,吳文光策劃與主持的“從鄉村到都市” 紀錄片論壇,將于12月14日至16日(周五至周日)在何香凝美術館學術報告廳舉行。
中國最近20年的變革,包括傳統到現代的變遷、政治與經濟的體制改變、信仰及日常生活的被影響,種種人的生活、命運的改變與故事都可以濃縮在“鄉村進軍都市的路上”。作為始終關注社會現實和人的真實處境的紀錄片,國內最近10年不斷出現的紀錄片,相當數量的作品都聚焦于這類“人在路上”的題材。
此次論壇是今年何香凝美術館“人文之聲”系列學術講座的最后一個單元,它將以一種新穎的“影像論壇”方式,圍繞“從鄉村到都市”這一命題,展開紀錄片作品放映、講演及研討。每部作品放映后都有導演與觀眾就影片涉及到的相關內容展開討論,期間也安排有紀錄片導演、影評人及觀眾參與的討論會。論壇還邀請了具有適合該論壇主題的導演,以及身份為村民的紀錄片作者,他們自2005年參與“村民影像計劃”,開始用紀錄鏡頭記錄自己的村子中的人與生活(2006年底吳文光在何香凝美術館曾做過“村民影像計劃”專題講座),至今他們還在繼續拍攝,該論壇中,這些村民作者中的兩位帶來剛剛完成的新作品。這些身份、環境差異極大的不同紀錄片作者、以及他們的不同人物和故事的片子,將構成此次論壇豐富的內容和可以展開的討論話題。
1)參與者(共9人,8部紀錄片)
吳文光:紀錄片導演,該論壇策劃人與主持,放映紀錄片《江湖》,北京
邵玉珍:村民(村民影像計劃參與者),放映紀錄片《我的村子2006》,北京順義縣
張煥財:村民(村民影像計劃參與者),放映紀錄片《我的村子2006》,陜西藍田縣
王偉:村民(村民影像計劃參與者),放映紀錄片《我的村子2006》,山東萊州
宋田:紀錄片導演,放映紀錄片《天里》,北京
謝莉娜:紀錄片導演,放映紀錄片《媽媽》,北京
劉高鳴:紀錄片導演,放映紀錄片《排骨》,深圳
郭熙志:紀錄片導演,放映紀錄片《回到原點》,深圳
張亞璇:影評人,該論壇主持,北京
2)論壇方式
一是紀錄片放映與討論結合進行,每部片子放映前有主持者對導演的介紹、以及導演本人對自己作品背景的相關介紹;放映之后,通過論壇主持方式,導演與觀眾展開交流討論。
二是專題討論,在所有紀錄片放映之后,安排一個專門時間,有紀錄片導演、影評人及有興趣的參與者的開放話題討論。
3)日程安排
時間內容主持
12月14日(周五)
19:30-20:00開場:所有紀錄片作者及論壇主持介紹何香凝美術館王曉松及吳文光
20:00-22:00《我的村子2006》(作者王偉)放映及和觀眾討論吳文光
12月15日(周六)
10:00-12:00《排骨》放映及和觀眾討論張亞璇
13:30-15:30《我的村子2006》(作者張煥財)放映及和觀眾討論吳文光
16:00-17:30《回到原點》放映及和觀眾討論張亞璇
19:00-21:30《江湖》放映及和觀眾討論張亞璇
12月16日(周日)
10:00-12:00《天里》放映及和觀眾討論張亞璇
13:30-15:30《媽媽》放映及和觀眾討論張亞璇
16:00-18:00《我的村子2006》(作者邵玉珍)放映及和觀眾討論吳文光
19:30-21:00閉場:專題討論:“從鄉村到都市”-紀錄片人的位置與身份吳文光張亞璇
5、《中國當代藝術資料選(1976-2006)》編撰工作會議
為了給世界上不懂中文但希望了解、研究中國當代藝術的研究者、愛好者和學生提供原始材料,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將以英文翻譯出版一部文獻資料集,暫定名為《中國當代藝術資料選(1976-2006)》。這個計劃首先由美國芝加哥大學講座教授巫鴻與MOMA商定,并將擔任編者。
為配合這項編纂計劃,由何香凝美術館OCT當代藝術中心主辦,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協辦,美國芝加哥大學講座教授巫鴻主持的編撰工作會議,將于12月14-15日在深圳何香凝美術館咨詢廳召開,目的在于對該書英文版的內容和結構進行細致的討論,以便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狀況和發展做出更全面和精確的反映。
與會者有(按姓氏拼音排序):費大為、馮博一、高名潞、高士明、黃專、劉驍純、呂澎、巫鴻、尹吉男、朱青生等,他們均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直接參與者和推動者,也都是重要大學和藝術機構中的研究者。因此,這次編撰工作會議亦將在一個適當的、都能達到某種共識層次的前提下,作為確定此書的結構和選擇文獻的基礎。
此次會議的列席者為:MoMA國際部主任Jay Levenson、MoMA版畫和藝術書籍部助理策展人Sarah Suzuki 、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杜柏貞(Jane Devevoise)、何香凝美術館副館長樂正維。
6、第二屆何香凝美術館藝術指導委員會年會
何香凝美術館藝術指導委員會正式成立暨首屆會年會曾于2005年1月26日在深圳召開。兩年多以來,在藝術指導委員會各位委員的關心和指導下,何香凝美術館及何香凝美術館OCT當代藝術中心舉辦和策劃了一系列的展覽、論壇等學術活動,為向各位委員回報工作和聽取對未來工作計劃的意見,第二屆何香凝美術館藝術指導委員會年將于12月17日在深圳何香凝美術館咨詢廳召開。會議由巫鴻主持,與會者有:費大為、范迪安、馮博一、高名潞、黃專、Karen Smith(凱倫·史密斯)、許江、徐冰、黃永砯、巫鴻、王廣義、汪建偉、殷雙喜、嚴善錞、樂正維、張培力、朱青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