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當代藝術距離原點有多遠
20年,當代藝術距離原點有多遠
20年,當代藝術距離原點有多遠
現在人們對“好藝術”的判斷標準更多元,很難有共識,再者,也許是人們都已不太相信“理想”和“精神”這類說法,更多人都盯著拍賣場上的叫價牌而不是無法觸摸的信仰。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文化趣味也都改變了。藝術家無疑是幸運的,二十年后有了藝術市場這個無比實惠的新支撐。
最近北京接連舉行的“八五新潮——中國第一次當代藝術運動”、“1980年代當代藝術青島夢”、“星星畫會回顧展”等幾個展覽把最近兩年藝術界的八十年代回顧熱推向了一個高潮,報刊之上和飯局之下到處都有口水的痕跡。把這股回顧熱里的人與事本身“回顧”一下,可以看到20年前的“小青年”現在已經成名,都是“著名”藝術家、策展人、批評家、美術館長,五六十歲開始回憶也該是時候了,再加上這幾年藝術市場上成名藝術家那些上百萬、上千萬的拍賣記錄,也足夠吸引資本的興趣和大眾的談興。
再敘前話,也可以說是“樹立經典”的必然,只是,那些事過去的時間不長,和現在還糾葛在一起,所以往往說不清、理還亂。就說爭論中國當代藝術的原點吧,“無名”、“星星”、“85新潮”等等,各有各的理由。又比如,“當代藝術”雖然一直被認為是中國藝術界由美協、學院主導的“主流體制”之外的邊緣,但在當代藝術界內部,又有主流和邊緣、地域乃至類似幫派的劃分,比如,相對來說北京有文化、傳媒中心之利,藝術家成名的渠道也比外地藝術家多。而就不同代際來分,黃銳、艾未未等星星畫會的成員其實多是“文革”中可以接觸到內部書籍和海外資訊的北京高干子弟或知識分子家庭出身,也最先冒出頭,并在上世紀80年代剛開放后就有機會出國,而在1985年前后最活躍的則是各地剛畢業的美術學院大學生和青年教師,氣質不同。
就今天那些回顧性的展覽來說,任何展覽都無法描述或者說全面定義過去時代的活動,也就是說,任何展覽都是從一個有限的角度去回顧、去選擇藝術家。因此費大為策劃的“八五新潮”只是進行了自己的選擇,提出了自己的論述而已。而其他的批評者、策展人也可以有不同的論述、策展,種種補充的、不同的視角恰好是更好地理解那個時代以及更為復雜的今天的必要。
常常聽人說八十年代人有理想主義精神,比如藝術家顧德新那時就說“我認為中國藝術家除了沒有錢,沒有大工作室,什么都有,而且什么都是最好的”。其實,到底藝術上是不是最好并不重要,關鍵是這句話透著的那股勁,提氣,而且首先自己相信。二十年后再讀這話卻有了反諷的色彩:如今中國的成名藝術家已經有了錢,有了大工作室,但是大家好像都不太相信他們還能做好藝術了。究其原因,一是現在人們對“好藝術”的判斷標準更多元,很難有共識,再者,也許是人們都已不太相信“理想”和“精神”這類說法,不論是藝術家還是普通人,更多人都盯著拍賣場上的叫價牌而不是無法觸摸的信仰。
并不僅僅是藝術家們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文化趣味也都改變了。藝術家無疑是幸運的,二十年后有了藝術市場這個無比實惠的新支撐,相比之下,當年活躍的詩人圈、批評家圈中人今昔對比恐怕別有一番感受吧。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