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瑪莉捕捉細致拍出詩意
張瑪莉捕捉細致拍出詩意
張瑪莉捕捉細致拍出詩意
時間:2007-11-28 00:00:00 來源:香港大公報
名家
>張瑪莉捕捉細致拍出詩意
「千變萬化的色彩,只有在大自然中方能尋覓得到,相比之下,調色碟上的顏色,只能帶來一點兒失落的安慰,瞬息氣象的變遷,已經可以有那么動人的靈彩……」
喜歡繪畫的張瑪莉,放下調色碟之時,也愛拿起攝影機,捕捉大自然的瞬息萬變,以及日常景象中往往被忽略的美麗與細致。她正舉行攝影展,以「和」為主題,展出由一九八八年拍攝至今的百多幀相片。
這次展覽特色,是部分展品配襯她親自撰寫的散文與詩,讓參觀者既觀賞張瑪莉鏡頭下的作品,亦可細味其筆下的作品。上述文字,引自她為攝影作品《霮 》而寫的散文。
愈是經歷 愈是美麗
張瑪莉對記者說,城市人生活十分匆忙,可有暫停下來想想:人與自己是否「和」?與家人、朋友是否「和」?人往往只顧自己,是否要稍歇下來,「充下電」,付出多些關懷,多些情、愛?這就是她對是次展覽主題的思索,她希望參觀者看過她的作品后,各有體會與感受。
甫踏入展場,最矚目的是一組四幅大相,左邊三幅右邊一幅,鮮艷的色彩扭曲變形,抽象的畫面惹人遐思,這是近作《蛻變》,張瑪莉說,四幅相有如卵子蜉化成毛蟲,毛蟲作繭,破繭而出變成彩蝶。她覺得不論是人是城市,都經歷蛻變。她為這組相寫下自己的感受:「生命就是一種歷練,愈是經歷,愈是美麗,常存感恩,世界總是真、善、美?!?
被問到怎樣拍出這種抽象效果時,她笑說這其實是金屬氣球表面反照出來的影像,其中可以看到她自己的衣服,當然也加了其它東西一并投影進去。
經過貧困 更會珍惜
近年,她常隨國際救援組織到多個貧困地區體驗生活,包括非洲、印度、孟加拉、泰北、緬甸及中國的偏遠山區等,拍下當地人的生活情況。在展場中,多幅照片組成兩幅「照片墻」。她說,小時候流落街頭達兩年,幸好有保良局收留;落后地區的小孩就像她當年,需要幫助,而得到幫助之后,便可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她認為「千金難買少年貧」,經過貧困,便會珍惜。
張瑪莉有細致的心靈,鏡頭也喜歡捕捉細致的景象,一棵樹的紋理,一幅剝落斑駁的墻,一窪水的倒影,水面油漬的虹光,都拍出詩意,她說,每個讓她舉機拍攝的景象,都有令她觸動之處,她希望大家看了這些相片之后,用心去體會。
「張瑪莉『和』攝影展」正在云峰畫苑(太古城中心三座地下)舉行,是繼北京與上海云峰畫苑之后的展出,展期至十二月二日。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