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07秋拍:漫話犀角杯
瀚海07秋拍:漫話犀角杯
瀚海07秋拍:漫話犀角杯
自古以來,犀角就被視作是辟邪稀罕的靈物,受到世人的追捧,在《本草綱目》中就記載有:入藥惟犀生者為佳。犀角的靈性加之被認定具有解毒解熱的藥用功效,一直以來,犀角就被奉為最珍貴的牙角材料之一。
隨著中國與南亞、非洲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平凡,特別是明代以后,中外貿易變得空前頻繁,犀角從世界各地不斷輸入中國,數量的增多,也使得這種一直以來被尊為藥中靈物的犀角,開始廣返得到認可,并受到藏家的鐘愛。
犀角雕刻藝術從明代開始,進入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能工巧匠各顯其能,他們根據犀角特有的造型姿態,表面的紋理,精雕細琢成一件件奇巧精美的杯、盒、扇墜及發簪、印章等,犀角雕刻與竹、木、金、玉的雕刻藝術一起,都被視為藝林珍賞之品,其中以犀角杯最負盛名。從最早的文物鑒定著作《格古要論》中的記載看,明代以來江蘇一帶犀角雕刻工藝逐漸興起,其中著名的犀角雕刻大師有鮑天成、濮仲謙、尤通和尚等等,他們雕刻的犀角杯設計奇巧,工細絕倫,是當時世人追捧的藝術珍品,然而明代名家的犀角杯作品,最終傳世的畢竟不多,上乘作品更是鳳毛麟角,如今故宮博物院所藏明代犀角杯,個個都堪稱精品。
犀角杯最大的特點就是實用和藝術的完美結合,能工巧匠們巧妙地利用犀角的材質,和犀角所特有的樹干質感的扭曲、虬勁等特征,制作雕刻成一個個工藝精湛,玲瓏精巧的犀角杯。并在犀角周身表面,甚至內壁上雕琢山水、松石,意境幽遠古韻。大師的藝術氣質和靈感,在犀角杯身方寸天地中,抒發得淋漓盡致,而且杯身的雕刻技法各有不同,深雕、淺雕、鏤空雕等疏密有致,使得每一件犀角杯上的紋飾,都包含各自不同的意境。
經歷明代的繁盛,犀角杯逐漸成為藝術品中獨特的一支,它瑰麗蹊蹺的造型不僅深得世人喜愛,而且犀角中蘊含的尊貴之氣,更使得犀角杯成為宮廷貴族中的不可少的藏品。
在清朝中期,各地進貢皇宮的珍寶紛繁多樣,其中以玉器最多,清朝時那些精雕細琢的玉器,紋飾繁縟,陳舊復古,并無太多新意,據說乾隆皇帝曾一度對此非常厭倦。偏偏犀角杯渾厚蒼深的古色古韻令乾隆皇帝龍顏大悅,犀角杯這種看似仿古的質感,卻實出天然的姿態,是玉器瓷器難以比擬的,所以,乾隆皇帝在位期間,犀角杯的收藏可以說在清宮中成了蔚為一時的風尚。
清朝的犀角杯,比起明朝時期,不僅在雕刻工藝上更為精細,考究。在杯身所刻題材紋飾上更是講究頗多,各成體系,有的大師鐘情山水清澗,詩境古韻,便在杯身雕繪碧波松石,蕩舟垂釣,一種閑暇,一種豁達的情緒躍然杯中。有的則心懷社稷,對江山一統胸中激昂,往往就會在杯身上雕刻螭龍蒼勁,鳳戲云端等象征皇權的形象。值得一提的是以龍為題材的犀角杯,則主要由清宮造辦處工匠雕刻而成。
同時,犀角杯歷經幾百年繁盛,在圖案的構成上,也更注重運用疏密、繁簡、動靜的對比,大小及深淺的對比,圖案式表現手法,既有典型的蟠螭、獸面、幾何紋,也有寫實性的云水、龍鳳紋,結構與形象,而且刻畫對象更加主次分明,形象生動,線條流暢,整體感更為強烈。
從明代到晚清,幾百年間,小小的犀角杯由簡而繁,經歷了由質樸到奢華,再到對藝術境界的捕捉與探尋的蛻變,它們已不僅是一個個工藝大師手中雕刻出的藝術靈感,更充滿了一種藝術在時代歷程中的深刻烙印。而且令人欣喜的是,由于犀角堅韌耐磨的特性,使得犀角杯易于收藏保存,如今,他的魅力正在被越來越多的藏家關注,它珍貴的材質,精美的雕工,充滿深意的文化內涵,使得犀角杯成為牙角類古玩中的頂級精品,在國外國內藝術品拍賣會中長盛不衰。
杯中自由乾坤,小小的藏品折射出的,是浩瀚蒼茫的文化底蘊,寥寥數語難盡犀角杯的奧妙。就讓我們走近犀角杯,細細品味,近距離的解讀那種深遠縹緲,而又真實可以觸摸的意境。
“明 犀角雕螭龍秋葵紋杯”,整個杯身猶如一只悠然行駛于江面的小船,它色澤深沉,光亮的表面褐色中微微泛紅,好似包有一層亮漿,這是由于經過收藏家長時間的把玩,犀角自然的色澤變得更加厚重。
杯身上的刻繪的紋飾是高浮雕的秋葵紋飾,由于秋葵花開艷麗,所以自古這種花就是觀賞裝飾的佳品,仔細辨認下,遍布犀角杯杯身的秋葵花是一朵完整的花形,整朵花花瓣碩大,或分或疊,渾然浮現于杯身,在杯柄處還有鏤空的枝干,自然而實用,又在不經意中流露出犀角潤澤的質感。
秋葵紋稀疏出點綴這幾條攀爬虬曲的螭龍,螭龍與秋葵纏繞疊加,卻又層次清晰,整體連成一氣,又互有動靜。充分彰顯犀角特有的造型魅力,和工匠的匠心獨具。
杯口沿處篆刻有一圈字,字體雋永古韻,文辭華麗,與犀角杯特有的深沉意蘊結合,渾然一體,可以想象到,用這只犀角杯盛酒暢飲的閑適與豁達。
“清 犀角雕松舟垂釣杯”,從整體看去,杯身造型瑰麗中充滿動感,精湛的雕刻工藝遵循犀角自然的形態,除了運用深淺浮雕外,并無過多的鏤空修飾,整只犀角杯于雄渾中透露著奇險。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面,垂釣不僅僅象征著一種閑適,它自古就是一種意象,指代那些在大自然中過著淡泊生活的智者,犀角杯上的雕刻采用松舟垂釣的題材,即體現了主人對生活的一種態度,那種向往于自然空靈,遠離社稷的淡薄心境。
杯身上松石交映,雁翔云端,深淺浮雕或鏤空而成的畫面渾然一體,杯口上別具匠心地雕刻著兩條螭龍,螭龍在云間嬉戲翻騰,充滿情趣。一件象征尊貴的犀角杯,不僅體現著一種生活品位,更是持杯者內心的一種延伸,一種釋放。
“清早期 犀角雕松澗人物杯”,超脫于市井之外,指點江山于山澗之中。這種脫俗不凡的生活,正是中國古代多少文人雅士一生的追求,這件犀角杯上,松間流云浮現,遠處寬闊的江面船舶隱現,那種飄渺的感覺與文人追求的意境,極為貼切。
船上的人物形象雕刻非常精細,有的甚至只有幾毫米,卻絲絲入微,形象姿態非常精到,山路,騎馬人,近處的松枝,遠處的江面,畫面遠近層次充滿立體,雕刻在犀角杯上,加深了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意境。山路松石間寺廟禪房若隱若現,猶如仙境一般。杯上題字“生涯一片青山”,文字中流露出的淡薄清雅,和杯身上的浮雕景致非常貼切,可以想象到,幾個世紀前一個怡然的午后,持杯者手捧香茗,恬靜中蘊涵著高雅尊貴,這種閑賦雅趣的性情,映襯著犀角渾厚的色調,變得真切自然。
正如唐代韓愈《馬說》中言“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懷才不遇,他們大多寄情山水,過著隱士生活。伯樂相馬也就成為多少志士抒發胸臆的題材。
“清早期 犀角雕伯樂相馬圖杯”,這件清代的犀角杯上雕刻的正是這種廣為流傳的故事,松間林蔭下,兩個人坐在嶙峋的樹干上,品頭論足。身旁遠近各五匹馬,它們姿態各異,有的回首相望,有的蜷在地上,有的只露著半個身子藏在林間,情趣昂然。在清朝文人志士已不再逃避社稷,他們渴望施展自己胸中志氣,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清初,統治者更是求賢若渴。因此,這件清代的犀角杯上雕刻題材雖然古老,但充滿著向上的活力,伯樂松間品頭論足,怡然自得的神態,和五駿馬嬉戲的場景雕刻的渾然一體。
這件犀角杯上不僅雕刻題材引人入勝,雕工的細膩更是一絕。鏤空的松枝樹干,恰倒好處的點綴在杯身杯口處。使得整只杯,雍容而不繁雜,伯樂的姿勢,駿馬的形態各具特點,體現了雕刻者細膩的洞察力,是一件內涵和工藝都難得一件的犀角杯珍品。令人回味,深思。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