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齡皋書于清末的行書對聯立軸
潘齡皋書于清末的行書對聯立軸
潘齡皋書于清末的行書對聯立軸
時間:2007-11-28 00:00:00 來源:新民晚報
收藏
>潘齡皋書于清末的行書對聯立軸
筆者從一位老者的家中,獲得了一副潘齡皋書于清末的行書對聯立軸(右圖)。據該老者介紹,這副對聯立軸,是清朝末年,他家在朝廷做官的祖父,一代一代留傳下來的。至于祖父是如何得到的,他也說不清楚。
潘齡皋,清同治六年正月初九(公元1867年2月6日),生于河北省安新縣安州鎮(古稱葛城)西北村,字錫九,號鶯城居士。清光緒二十一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后在甘肅省歷任知縣、知州、知府。辛亥革命后,曾任甘肅省省長,后辭官歸里隱居。抗戰時移居北平,以鬻字為生,因拒絕出任偽河北省省長而被捕入獄,后經友人營救獲釋。1948年,對北京和平解放有貢獻。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議、中央文史館館員。善書法,以行書見長,書風平正清雅,與譚延闿齊名,有“南譚北潘”之譽。1954年6月19日,潘齡皋病逝于北京,享年87歲。潘齡皋逝世后,流傳于世的書法作品較多,但書寫的時間主要是抗日戰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前后,清朝末年書寫的很少。而筆者所收集到的這副行書對聯立軸,是他在清朝末年的作品,實屬難得一見。
潘齡皋于清末書寫的這副行書對聯立軸,共兩幅,每幅長168厘米,寬43厘米,周圍用白綾裝裱;對聯采用清代皇宮印有兩條金龍的專用對聯宣紙書寫,上聯是“綺蔥瑤筍從幽討”,下聯是“白石清泉聞此言”,上聯無款,下聯書有“臣潘齡皋”四字,并蓋有“乙未翰林”和“臣潘齡皋印”兩枚方形印章,每方印章的邊長各為3厘米,其中“乙未翰林”方章,四個字均為朱文,“臣潘齡皋印”方章,“臣”和“印”二字為朱文,“齡皋”二字為白文。從其款和印章分析,這副對聯立軸的書寫時間,應在清光緒二十一年,潘齡皋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之后,民國政府推翻清政府之前。當時他書寫的目的,估計是敬呈皇帝或皇宮。至于后來為什么會流落到民間?大體上有兩種可能:一是在敬呈皇帝或皇宮后,因清末宮廷混亂,便從皇宮流出;二是尚未來得及敬呈皇帝或皇宮,清政府就倒臺,對聯立軸便在民間流傳。所以,這副對聯就成了潘齡皋在清末書寫的罕見對聯之一。對聯立軸上的行書,雖然不如晚年成熟、老健,但仍然稱得上是一幅精美的書法作品。
目前,這副潘齡皋書于清末的對聯立軸,已歷經了百年滄桑,保存相當完好,清末皇宮印有兩條金龍的專用對聯宣紙上的金龍,仍然清晰可見,字跡也無污損,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和經濟價值,尤其是對研究潘齡皋的早期書法大有幫助。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