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賢《高士圖》
衛賢《高士圖》
衛賢《高士圖》
衛賢,五代南唐畫家。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仕后主時為內供奉。南唐國力雖不強,但在中主李璟朝(943-961)至后主李煜朝(961-975)短短32年中,集中了顧閎中、董源、周文矩、徐熙、趙幹、衛賢等開宗的繪畫大師,應得上“時勢造英雄”這一句話了,這個時期正是中國畫由唐的人物畫趨向北宋的山水畫的轉折時期,這些畫家都作出了承上啟下的重大貢獻。
衛賢初師尹繼昭,后宗吳道子,善作界畫,以刻畫樓閣、殿宇、山村、水磨見長于世,又善畫人物,情景交融,不落俗套,集人物、界畫、山水畫家于一身,被稱作唐以來的第一能手。從其傳世的《高士圖》看,雖題在人物,但圖中的瓦舍、山水、林木,都刻畫得十分精致,與人物的主題相得益彰。《高士圖》縱135厘米,橫52.5厘米,絹本,淡設色。圖中描繪的是漢代隱士梁鴻的隱居生活,故而將其居舍置于群山密林懷抱之中。圖上是高聳的山峰,山巒曲折盤亙,多見懸崖峭壁,這應該是人跡罕至的地方,卻正是高士隱居之佳所。圖下山谷中有一瓦舍,疏籬欄桿圍其外,雜樹茂密,萬籟寂靜,一條小溪在籬外潺潺流過,最終匯于圖上茫茫的江水中。如此幽雅、閑逸,正乃隱者心向往之的桃源。舍之中,高士梁鴻盤坐在高足大床上,而其妻孟光則跪于床前,雙手高舉一盤至眉前,內盛飯食進奉。這是一個優美的“相敬如賓,舉案齊眉”的歷史故事。據《后漢書》載,士人梁鴻娶同邑女孟光為妻,孟光容貌丑陋,但心地高潔,婚后兩人相敬如賓。一次梁鴻作《五噫之歌》,沒想惹惱了肅宗,不得不改換名姓四處隱居,從齊魯之地遷至吳,投入大戶皋伯通家,為其賃舂度日。每天勞作而歸,其妻孟光必備飯食,跪舉齊眉進奉。伯通見了驚奇,心想“彼傭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
整幅畫的構圖嚴密,勾線勁挺,屋舍以界畫法刻畫準確、精細,山石及樹木的皴筆密集,近樹精心勾畫,遠樹則勾、點結合,重在以墨色由淡至深層層烘染,顯得質感凝重。尤其是石凹處的濃墨干點,則為前所未有的獨創。水流的勾線柔和順暢,綿密有序,恰如微波皺起。圖中人物與山水似乎平分秋色,這與此前唐代的以人物為主、此后北宋的以山水為主相比較,清楚地體現出典型的五代時期繪畫的承上啟下特征。
圖上無名款,卷前有宋徽宗趙佶手書《衛賢高士圖》,雖為立幅,但在北宋被裝裱成手卷,而且是規整的內府“宣和裝”,卻也頗為奇特。另據《宣和畫譜》所記,此圖又名《梁伯鸞圖》。當時內府一共收進衛賢的《高士圖》六幅,分別繪黔婁、楚狂、老萊子、王仲孺、于陵子和梁伯鸞六高士,今天只剩下了《梁伯鸞圖》一幅。視其畫幅大小,在當時可能是用作六曲屏風。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