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博物院免費展出神秘“石鼓文”
華僑博物院免費展出神秘“石鼓文”
華僑博物院免費展出神秘“石鼓文”
粗獷雄渾的石鼓文字,色彩斑斕的古巖壁畫,意境清新的工筆花鳥畫……昨日上午,代表古都西安傳統與創新的兩位畫家——甄望智和張志平帶著70多幅書畫精品來到華僑博物院,讓市民不僅能感受到遠古文化的源遠流長,還能欣賞到工筆畫作的渾厚典雅。
什么是“石鼓文”?經過數十年苦心鉆研,揭開了中國三代(夏商周)文字之美和千年不解的石鼓文之謎的甄望智告訴記者,石鼓文即刻在鼓形石頭上的文字,是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甄望智說,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書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曾被歷代書家視為學習篆書的重要范本,故被康有為推為“書家第一法則”。
據了解,被喻為“先秦史詩”的《石鼓文》共十個鼓,分別刻有一首四言詩,內容均是歌詠秦國君游獵的情況,約有700多字。目前保存于故宮博物院,是國家寶藏的重器。但是,由于歷盡滄桑,部分鼓文剝落嚴重,僅剩200余字,且文句深奧,迄今為止,人們還不能完全讀懂鼓文的意思,也無法掌握那個年代的重要歷史事實,成為“千古之謎”。不愿看到遠古文化在我國失傳的甄望智,開始嘗試根據北宋石鼓拓本的概貌,從音律、歷史、文字、經濟、政治等方面,對《石鼓文》進行研究,逐字逐句進行翻譯,解讀《石鼓文》詩歌中的真正內涵,試圖完善《石鼓文》的全貌。此次展覽中,甄望智通過字畫合一的形式,將先秦圖騰與千年古字“水乳交融”,以期引起觀眾對神秘遠古文化的記憶,感悟先秦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另一位堪稱“西北孔雀王”的畫家張志平,擅長運用中西結合的手法創作工筆花鳥畫,細細品味其畫作,筆法猶如繡花一般精細,輕快明麗的色彩中滲透著古樸雅致。
據悉,此次畫展將展出至本月30日,免費向市民開放。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