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外說印》詳解中國印章文化
《印外說印》詳解中國印章文化
《印外說印》詳解中國印章文化
“我要以你們中國特有的方式來確認會徽!”當“中國印·舞動的北京”被確認為2008年奧運會會徽,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會徽樣本上簽名確認時,他以“羅格之印”代筆。———這枚印章的作者,便是我國青年篆刻家張國維。近日,一本張國維撰寫、介紹中國印章知識和文化的《印外說印》,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據張國維介紹,自2003年8月,北京奧運會的會徽被確定為“中國印”之后,找他刻印的人陡然多了起來。雖然國人對印章文化的興趣越來越濃,但對篆刻藝術、對印章文化的了解還是太少。不少國人對印章文化的認識,還停留在很初級的階段,就是想搞到一枚精致的自己的“姓名印”。“這實在是只注意到了印章的實用功能,不知道印章藝術越是向前發展,實用功能越是被剝離,它承載的更多是傳統文化的藝術含量。”
使用印章作為信物,在我國已有很長的歷史。可是,印章的使用究竟始于何時呢?因史無明證,后世遂產生種種猜測。據張國維介紹,中國的印章文化源遠流長,在新石器時代的陶范上已見雛形。
張國維稱,相對于書法、國畫甚至瓷器、玉器這些藝術門類,印章篆刻的魅力還沒有向人們充分展現出來。其實,篆刻的發展過程是逐步與文學、書法、繪畫、雕塑等其他藝術門類相結合的過程。文人篆刻更是與書畫鑒定收藏活動相伴相生,幾乎在中國的每一幅書畫作品上,都少不了幾枚印章。
據了解,張國維1965年7月出生于北京“金石世家”,自幼秉承家學,十二歲起即操刀篆刻,少時作品即獲葉淺予、蕭乾、史樹青等諸公褒譽。其祖父張樾丞,在清末就享有“鐵筆圣手”之譽;早年在北京琉璃廠創辦聞名南北的同古堂,曾制“宣統御筆”等八璽,與胡適、魯迅、周作人等為金石之交;建國初年,手鐫“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即“開國大印”,現藏北京國家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