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藝術家是為藝術創作的,他們一出手可能就是在創造歷史,而如今很多藝術家畫一筆都在考慮它值多少美元,相比之下如今的當代藝術就會失去了它當年的藝術和力量,在迷失的同時需要回頭尋找本真的東西。”——王明賢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史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85時期美術已經遠離現今20余年,而在近一個時期,“85美術熱”再次席卷中國當代藝術界。在當代藝術和藝術市場都熱鬧異常的今天,為什么會出現回顧“85時期”的熱潮呢?就此,我們采訪了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展”策展人之一、著名藝術批評家、策展人王明賢先生。
當代藝術“思源”
王明賢認為,“最近一個時期出現回顧80年代熱潮主要有兩個原因。從學術上講,‘85時期’是中國當代美術史的起點,當代藝術繁榮之后重新尋找它的原點。另外,當時國內還沒有任何藝術市場,藝術家的生活非常困苦,有的甚至窮的都吃不上飯。在那種條件下他們思考的都是整個80年代世界藝術潮流中最重要的問題。”王明賢以黃永砯為例,稱他根本就沒有到過北京,只是在浙江美院讀書,后來也只是去了山東和上海,整個北方都沒有到過,根本就沒有條件看到整個全國的形勢,更不用說世界藝術潮流,但是當時他寫的文章如今看來對藝術發展的把握是很準確的。“當時藝術家是為藝術創作的,他們一出手可能就是在創造歷史,而如今很多藝術家畫一筆都在考慮它值多少美元,相比之下如今的當代藝術就會失去了它當年的藝術和力量,在迷失的同時需要回頭尋找本真的東西?!?
兩年內,藝術家早期作品將備受矚目
對于前些年一些藝術家主流題材甚至是近期才創作的作品受到市場不理性的熱捧,王明賢感到很奇怪,他說,“很多藝術家早期的作品要比近期的作品藝術創造力更強,而國內的收藏家卻熟視無睹,高價買些沒有價值的東西?!?
而對于近期中國當代藝術家的早期作品在國際市場走紅,王明賢則認為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和國內對于“85時期美術”的學術熱是對應的,并且國內收藏家也會跟著國際走,很多都在關注一些藝術家的早期作品。比如肖魯參加“中國現代藝術大展”的作品《對話》就被國內藏家收藏。隨著國內對于早期中國當代藝術研究的不斷深入,很多早期重要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一定會浮出水面,特別是在明、后年,在“中國現代藝術大展”20年來臨之際,對于80年代藝術創作的學術研究和那時期作品的市場都會達到一個高潮。
事實上,如今在藝術市場上屢創天價的基本上還是一些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活躍的老將,但是更多的人還是被埋沒了,因為在80年代藝術家們并不崇尚個人英雄主義。在80年代一些有影響的藝術家這些年其實也一直在堅持創作,只不過這些年被忽視了。王明賢說:“藝術史看待每一位藝術家也都不是孤立的,一些在80年代有成就的藝術家,他們的新作也可能會引起市場的注意。”相信隨著對當代藝術發軔期那一段藝術史研究的不斷深入,許多多年來一直默默無聞的藝術家的市場價值也會隨之凸顯出來。
當代藝術"思源" 藝術家早期作品備受矚目
當代藝術"思源" 藝術家早期作品備受矚目
當代藝術"思源" 藝術家早期作品備受矚目
“當時藝術家是為藝術創作的,他們一出手可能就是在創造歷史,而如今很多藝術家畫一筆都在考慮它值多少美元,相比之下如今的當代藝術就會失去了它當年的藝術和力量,在迷失的同時需要回頭尋找本真的東西。”——王明賢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史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85時期美術已經遠離現今20余年,而在近一個時期,“85美術熱”再次席卷中國當代藝術界。在當代藝術和藝術市場都熱鬧異常的今天,為什么會出現回顧“85時期”的熱潮呢?就此,我們采訪了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展”策展人之一、著名藝術批評家、策展人王明賢先生。
當代藝術“思源”
王明賢認為,“最近一個時期出現回顧80年代熱潮主要有兩個原因。從學術上講,‘85時期’是中國當代美術史的起點,當代藝術繁榮之后重新尋找它的原點。另外,當時國內還沒有任何藝術市場,藝術家的生活非常困苦,有的甚至窮的都吃不上飯。在那種條件下他們思考的都是整個80年代世界藝術潮流中最重要的問題。”王明賢以黃永砯為例,稱他根本就沒有到過北京,只是在浙江美院讀書,后來也只是去了山東和上海,整個北方都沒有到過,根本就沒有條件看到整個全國的形勢,更不用說世界藝術潮流,但是當時他寫的文章如今看來對藝術發展的把握是很準確的。“當時藝術家是為藝術創作的,他們一出手可能就是在創造歷史,而如今很多藝術家畫一筆都在考慮它值多少美元,相比之下如今的當代藝術就會失去了它當年的藝術和力量,在迷失的同時需要回頭尋找本真的東西?!?
兩年內,藝術家早期作品將備受矚目
對于前些年一些藝術家主流題材甚至是近期才創作的作品受到市場不理性的熱捧,王明賢感到很奇怪,他說,“很多藝術家早期的作品要比近期的作品藝術創造力更強,而國內的收藏家卻熟視無睹,高價買些沒有價值的東西?!?
而對于近期中國當代藝術家的早期作品在國際市場走紅,王明賢則認為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和國內對于“85時期美術”的學術熱是對應的,并且國內收藏家也會跟著國際走,很多都在關注一些藝術家的早期作品。比如肖魯參加“中國現代藝術大展”的作品《對話》就被國內藏家收藏。隨著國內對于早期中國當代藝術研究的不斷深入,很多早期重要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一定會浮出水面,特別是在明、后年,在“中國現代藝術大展”20年來臨之際,對于80年代藝術創作的學術研究和那時期作品的市場都會達到一個高潮。
事實上,如今在藝術市場上屢創天價的基本上還是一些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活躍的老將,但是更多的人還是被埋沒了,因為在80年代藝術家們并不崇尚個人英雄主義。在80年代一些有影響的藝術家這些年其實也一直在堅持創作,只不過這些年被忽視了。王明賢說:“藝術史看待每一位藝術家也都不是孤立的,一些在80年代有成就的藝術家,他們的新作也可能會引起市場的注意。”相信隨著對當代藝術發軔期那一段藝術史研究的不斷深入,許多多年來一直默默無聞的藝術家的市場價值也會隨之凸顯出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