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分明 臺灣秋拍"中國當代"價格再上臺階(圖)
板塊分明 臺灣秋拍"中國當代"價格再上臺階(圖)
板塊分明 臺灣秋拍"中國當代"價格再上臺階(圖)
時間:2007-11-26 00:00:00 來源:上海證券報
拍賣
>板塊分明 臺灣秋拍"中國當代"價格再上臺階(圖)
|
| 王懷慶《金石為開》估價2,422,000至2,967,000美元 |
|
|
| 趙無極《5.11.62》估價817,400至1,271,600美元 |
|
12月將臨,隨著中國京港兩地秋季拍賣陸續揭曉,臺灣地區的秋拍也將啟動,當地各家拍賣行將相繼舉槌。值得大陸讀者注意的,不僅是臺灣藝術品拍賣場今年明顯趨于活躍,顯示臺灣藝術市場的復蘇已成定論,而且也顯現出板塊結構分明的特點,其中中國當代藝術板塊的表現更是分外搶眼。
拍賣場上板塊分明
據前臺灣畫廊協會秘書、臺灣金仕發拍賣公司與中誠拍賣公司拍賣師陸潔民介紹,臺灣的拍賣場上,已有五六家拍賣公司涉足西畫與當代藝術,且已形成幾大板塊。以金仕發為例,幾大板塊的比重分別呈現為:臺灣的老一輩藝術家約占一成,大陸的老畫家占一成多,大陸當代則占到二到三成,臺灣當代幾乎與大陸當代并駕齊驅,也占二到三成,攝影則不到一成,其中大陸與臺灣的藝術家平分秋色,還有海外華人(趙無極、朱德群等)以及雕塑等。陸潔民又指出,“臺灣的拍賣行更有側重,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大陸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卻是家家都有,受到一致的追捧。”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藝術研究所的胡懿勛對陸潔民的判斷表示贊同,并認為,臺灣拍賣行中,“中誠國際”今年秋拍規模較小,拍品除了楊英風雕塑、劉國松的現代水墨之外,較集中在現代油畫。以趙無極和朱德群兩位長期旅居法國的前輩畫家帶領,主打臺灣本土中青輩創作者,也推出大陸高知名度的周春芽、毛旭輝、黃鋼等人作品;而羅芙奧為了展現其國際視野,特別推出韓國6位雕塑作者的作品,以此開拓拍品的幅度,試探市場的反應,藉以將觸角伸入亞洲市場;金仕發的特色則是跨兩岸經營,除了以多樣的臺灣本土創作者的拍品穩住基本盤之外,還將9月初“上海當代”博覽會中的部分作品介紹給臺灣的藏家。臺灣本土創作者的作品則橫跨油畫、復合媒材、雕塑、陶瓷、攝影等類別,前輩、中堅輩、中青輩及市場上的少壯輩都有作品參拍。
本土當代藝術家翻身
胡懿勛認為,3家拍賣公司推出的拍品,顯示他們不約而同都以臺灣本土藝術家作為基本盤,造成穩健的成交行情。而陸潔民更是直截了當地指出,臺灣本土的當代藝術家真可謂“委屈”了十年。因為臺灣藝術市場的主流意見,經歷了從追捧本土老畫家,到追捧大陸老畫家,再到海外華人、大陸學院派、寫實派乃至近年的大陸當代藝術,唯獨沒有臺灣地區本土當代藝術的地位。他認為,近年來他們能咸魚翻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陸當代藝術近年來身價大漲,迫使許多臺灣買家轉而瞄準臺灣本土的當代藝術家。
陸潔民還大致談到了這些本土藝術家的漲幅,到今年秋拍,估價平均漲了兩倍,高的如侯俊明版畫形式的原作,則有10倍的漲幅。此外,本土的邱亞才,沖得也比較高。朱銘今年春拍價格大漲,引發了他的老師楊英風也身價見漲。他指出,在臺灣的拍賣場上一般各大板塊都會出現拍賣高潮,而目前的拍賣高潮,往往不會錯過大陸的周春芽和本土的朱銘。
臺灣藏家介入大陸市場重新洗牌
有趣的是,臺灣藝術品市場的復興使媒體也紛紛加入進來。陸潔民指出,電視臺上的“股票族”的名嘴居然大談藝術品投資,如何從海外華人入手,再轉到本土藝術家等等。經濟類電視臺也做起了藝術品投資的訪談節目,陸潔民也多次被邀為嘉賓。他預測,今年臺灣秋拍一定會爆棚。
同樣關注臺灣市場動向的上海升藝術空間的負責人吳盈璋表示,臺灣藏家轉向中國當代,價格不是問題,只是在欣賞眼光、知識準備方面比較吃虧。不過臺灣藏家收藏時間較長,2005年前一直關注海外華人,如朱德群、趙無極、常玉,還有蔡國強等。他們的思考比較成熟,有國際觀。因此他認為,臺灣藏家介入大陸當代藝術,會帶來當代藝術的重新洗牌,可以預見,中國當代藝術的價格將再上臺階。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