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雅趣放鶴亭
千年雅趣放鶴亭
千年雅趣放鶴亭
事情還得從宋朝說起
熙寧十年的秋天,彭城爆發洪水,隱士張師厚(自號云龍山人)的草屋被沖毀。洪水退去后山人搬到原屋的東面居住,并擇地建了一座亭子。云龍山人馴養有兩只聽話而善飛的鶴。早上,云龍山人在亭子上放它們出去游玩,傍晚鶴就自己飛回來了。有感于此,云龍山人給亭子起名叫“放鶴亭”。當時的郡守、文豪蘇軾和云龍山人關系甚厚,經常去看望云龍山人,兩人在飲酒歡暢之際,由鶴的悠閑自在言及隱居的樂趣,繼而談古論今,大發感慨。這段軼事,成就了蘇軾的傳世佳作《放鶴亭記》。
烏飛兔走,時光流轉將近千年。1945年,國畫大師李可染偶讀《放鶴亭記》,感古人之雅趣,抒意氣于筆墨,以大寫意的手法創作出國畫精品《放鶴亭》。此畫水墨設色紙本直幅,長68.5厘米,寬46.9厘米,用印兩方:“李”、“有君堂”。畫作深得筆趣墨韻,用筆簡練,墨色變化尤為傳奇,濃淡輝映,盡展國畫神韻。其中亭與人用焦墨,古樸蒼厚。山石用重墨,凸顯質感。而遠山則施以淡墨,朦朦朧朧。秋高氣爽,鶴鳴于天,好一派曠達之氣,畫家的千古雅趣盡顯于筆墨之間。
2007年適逢李可染誕辰100周年,中國郵政發行《李可染作品選》郵票,特別選擇《放鶴亭》作為其中一枚,可見此畫在李可染藝術生涯中的重要地位,這一佳作將在方寸的承載下飛向五湖四海。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