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靈光 清宮福壽秘修金銅佛造像專輯
盛世靈光 清宮福壽秘修金銅佛造像專輯
盛世靈光 清宮福壽秘修金銅佛造像專輯
北京翰海秋拍推出的“菩提主義——金銅佛像專場”中有數件拍品來自于2006年蘇富比紐約秋拍一來自亞洲重要的私人收藏“盛世靈光”金銅像專拍,這個專場當時依照拍品不同特征,可以分為四大主題:
(一) 藏區扎什倫布寺造像風格“扎什利瑪”
(二) 宮中各式供奉無量壽佛鎏金銅佛
(三) 外蒙古扎那巴札造像風格
(四) 清宮秘修金剛薩埵造像
此次,北京翰海共上拍了此專場中的八件清宮盛世銅佛拍品,宮廷風格,特色明顯,上乘工藝,獨樹一幟,珍貴異常。
主題之一的扎什倫布寺造像風格,計有“騎獅財神”和“大鵬金翅鳥護法神”兩件拍品。“騎獅財神”(高20厘米,青銅鎏金,局部彩繪,并鑲嵌松石,又稱作“毗沙門”)),身穿漢式甲胄,右手持勝利幢,左手捧珠寶蒙鼠,坐于回首張口咆嘯獅子之上。尤其“騎獅財神”的鏤空熊熊火焰紋背光,經及細密、瘦長、尖銳排列的蓮瓣底座,與“大鵬金翅鳥護法神”蓮座特征相同,俱為清宮收藏的扎什倫布寺造像主要特色之一。后藏日喀則地區,以扎什倫布寺(宗喀巴弟子,根敦珠巴、被追認為一世達賴喇嘛,創建該寺)作為核心的“利瑪”(藏文音指鑄造佛像的“響銅”合金材質)造像,乃是清宮最具代表性的西藏利瑪佛像之一,簡稱扎什利瑪。根據統計,北京故宮博物院現藏有400多尊扎什利瑪造像,主要來自清宮收藏,從清宮扎什利瑪附帶的黃色簽條,可以明確知道穹們是由藏區達賴、班禪,甘肅、青海、蒙古等地宗教領袖,各民族領袖及滿漢大臣年班朝貢進獻的珍貴無比貢品。
其次,本年度“盛世靈光”佛像專輯之二,出現大小不一各式華麗的清宮供奉“無量壽佛鎏金銅像”拍品。各式“無量壽佛”拍品,頭戴五方寶冠,冠繒向上飄揚,頂髻寶珠,面相砂滿,雙手捧持如意寶瓶(KALASA,內盛生命之水),結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蓮花座,全身纓絡、項圈、臂釧、鑲嵌各色寶石,金玉輝煌,交相互映,燦爛奪目,突顯出不同凡響的皇家工藝與尊貴氣派。又無量壽佛也和藏區扎什倫布寺的福壽寓意旨趣相關:“唐古特語(藏語)扎什者,華言福壽也;倫布者,華言須彌山也,言其福壽如須彌山之高大也”(參見張羽新,〈清政府與喇嘛教〉1988,西藏人民出版社,P465)。古往今來,追求福壽永恒是歷代帝王的最高心愿,清宮每遇皇帝和皇太后壽辰,除了舉行一系列的祝酒詞壽活動,還要制作大量與增福延壽的吉祥佛像——“無量壽佛”,事故佛教之中寓意長壽圓滿的無量壽佛,同時也是清宮制作最多與供奉最加頻繁的福壽無疆的尊神。
專輯主題之三,又有一件博物館級外蒙古扎那巴札造像拍品,例如,主打強檔拍品之一的“銅鎏金彌勒菩薩”(通高27厘米),頭戴天冠,火焰頂髻,兩耳碩大,表情嫻雅,嘴角微抿,肩寬細腰,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持水瓶,兼披鹿頭,是身赤裸,絡腋繞身,背光簽有八寶七珍銀飾,三曲式體態,較諸美國賽克勒博物館藏的同型“銅鎏金彌勒菩薩”吏;國嫵媚動人,屬于蒙古活佛法名ZANABAZARA(又稱一世哲布尊丹巴1635-1723)引進的尼泊爾皇家造像式樣藝術精品。
專輯之四的秘修主題兩件拍品,引領我們進入高度神秘性,最難加以解讀的清宮藏傳造像秘修世界。
秘修主題拍品的“鎏金銅金剛薩埵”(高17厘米),頭戴五方寶冠,每葉吃不開卯形,花瓣圖案中心嵌寶石兩顆,耳珰垂至肩部,上方耳珰圓形,下方耳珰綴珠式,字斟句酌頭豐頰,鼻梁高挺,面相靜穆,上身赤裸,右手持杵,右手持鈴,結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蓮花座,兩條帛帶垂掛面相座前,空著長裙,腰帶系扣,而不是尼泊爾式的珠寶腰帶,臂釧、手鐲、瓔珞俱全,裝飾華麗。
另一秘修拍品“鎏金銅金剛持雙修像”(高12厘米),頭戴五葉寶冠,三目圓睜,面相忿怒,雙手持杵鈴,擁抱明妃金剛亥母,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之上,雙腿陰刻絹花圖案,蓮座高聳,蓮瓣勻稱。乾隆皇帝曾在紫禁城內外,開建八處秘修佛堂的六品佛樓;1923年,溥儀出宮后,教授梵文和印度古宗教史俄籍學者鋼和泰(Baron A. von stael-Holstein 1877-1937)得到故宮管理員莊蘊寬允許,前慈寧宮寶像樓拍攝佛堂布置題記照片和佛像,后來登錄在哈佛大學克拉克(Walter E.Clark)編輯名著“兩種啦嘛教神系”(Two Lamaistic Panthoens 1937),有助于我們重新理解當時清宮佛堂造像布置盛況和藏傳佛教秘修世界。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