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令人驚艷的蓮花手銅像——克什米爾蓮花手菩薩
一件令人驚艷的蓮花手銅像——克什米爾蓮花手菩薩
一件令人驚艷的蓮花手銅像——克什米爾蓮花手菩薩
第一次在一西先生的辦公室看到這件喀什米爾(Kasmira)蓮花手銅像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哇奧!SUPPER!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才能見到的東西,怎么會在翰海拍賣!”。不要誤會我輕視翰海,只是我很清楚這件蓮花手的級別,不需要經過拍賣就可以賣得好價格。還有喀什米爾的金銅像在國際一直占有很高的份量,但目前為止似乎尚未受到中國收藏家的青睞,一西先生甘冒相當風險,也說明他要把翰海拉到國際水平的決心。
一西要我為這件作品寫篇文章,我馬上說好,但擱了好久,就是不知道要寫些什么。一件精彩的作品,它已為自己做了最佳陳述,欣賞者可以直接感受到作品的精湛與感動性,任何文字描述在作品之前都顯得累贅。
喀什米爾地區文化久遠,自古就是佛教傳播的重鎮,在佛教藝術發展史上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許多著名的譯經大師如鳩摩羅什、佛陀跋陀羅等都是來自該地區。最早期的佛教藝術發源地犍陀羅(Gandhara)和它緊鄰,同屬一文化圈;稍后的芨多(Gupta)王朝藝術該地區也扮演重要角色;而后期佛教藝術(密教)除了帕拉王朝之外,喀什米爾是另一個最重要的地區,該區于十四世紀初被回教所滅,也宣告佛教在印度地區的滅亡。
十世紀西藏滅佛,百年之后佛教在藏西阿里地區蘇醒,大譯師仁欽桑布在古格和拉達克地區大興佛寺和佛塔,由于這些地區緊鄰喀什米爾,寺廟的佛像和壁畫大多是聘請喀什米爾的工匠來制作的,有些金銅像甚至是直接由喀什米爾帶過來的。當喀什米爾被回教所滅時,幾乎所有的寺廟與作品同時被摧毀殆盡,反而藏西保存了許多喀什米爾作品,然而古格王朝十六世紀也難逃滅亡的命運,許多作品隨著寺廟被黃沙湮沒,直到本世紀古格的考古發現,喀什米爾造像的精美身影,才又回到世人的記憶。
公元八世紀以后該地區的銅佛制作就已經相當精美,其材質經常采用合金黃銅,質地細致光滑,表面泛發特殊的黃金色光澤。傳世作品中以佛、菩薩等題材較多,其特點是身材修長、姿勢優雅;眼睛張開直視、眼角細長、眉線陰刻、嘴小唇厚;身上的裝飾和座臺制作特別講究。藏西發現的喀什米爾作品可以分成三類︰一是純粹的喀什米爾作品;二是喀什米爾工藝師在西藏造的;第三種是西藏人模仿喀什米爾風格的作品。第一種通常工藝比較精湛,五官和身材完全具喀式特征;第二類和前者不容易分辨,但稍有差別的是臉型具有西藏特點,另外銅質也可能有些不同;第三種身材和比例不那么協調,通常工藝較粗糙,背后不做任何修飾。
本件站立的蓮花手菩薩應該是十一世紀以前的喀什米爾作品,其五官完全符合喀地作品的特點,眼睛嵌銀,靠近上眼瞼陰刻瞳孔。佛冠為三尖瓣式,中瓣中央有一阿彌陀佛,兩側的卷發式裝飾相當少見。其發髻呈雞冠花形,具有八世紀史瓦特作品的特征。耳后兩側垂下兩片如編席的長發,非常生動有趣,這也是八九世紀作品的特點。其右手做無畏印,左手自然下垂持長自底座的蓮花,雙腳做三七步,身體微微右傾,構成正要做出舞蹈動作的姿勢。兩臂披搭一條粗編繩,跨垂到小腿位置,這種粗編繩或花環的裝飾,也是喀式作品的特點之一。肚臍附近的腹肌結實隆起,大腿線條相當優美。腰帶上的結垂以非常簡潔浮雕方式表現。褲子上刻有斡旋、菱形和半花三種圖案。作品的背部雖然沒有清楚交代衣紋,但非常用心地打磨拋光,褲子也做了簡單的收尾。
其材質是質地非常好的合金黃銅,因特殊的環境下,形成咖啡色皮殼,并散發出一種難以言喻的美麗光澤。目前不論是傳世或出土的藏西喀什米爾風格作品,十件有九件是殘件,本件蓮花手的工藝水準相當高,藝術性也相當好,尺寸不錯,并保持完美的全品相,它突然出現在中國的拍賣市場中,實在令人驚艷。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