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西藏”首博亮相
“珍藏西藏”首博亮相
“珍藏西藏”首博亮相
時間:2007-11-24 00:00:00 來源:新京報
名家
>“珍藏西藏”首博亮相
|
| 葉星生1999年把自己的藏品全部捐了出去,那以后又忍不住收藏了起來。 |
|
“葉星生搶救、保護西藏民間文化遺產成果展”開幕,展出480件珍品
昨日,“珍藏西藏———葉星生搶救保護西藏民間文化遺產成果展”亮相首都博物館。展出了這位畫家、收藏家搶救保護的480件(套)珍品。其中,多件唐卡為剛追回的被盜藏品,而新發現的《藏文羊皮書》也是首次與觀眾見面。
全面展示西藏文化
“西藏人民盡可能美化每一件裝飾品或者生活用品,而這些物件上的符號都具有濃厚的象征意義,蘊含著西藏人民的信仰和愿望。”長期與西藏人民打交道的葉星生,一直希望能讓更多人分享西藏文化,由此便有了此次“珍藏西藏”展。
1999年,這位漢族收藏家曾將自己30多年所珍藏的2300件藏品悉數捐贈給西藏。此后,他依然致力于搶救保護西藏民間文化。此次展品均為葉星生1999年以后的收藏,由民俗文化、宗教藝術兩部分組成,涵蓋了遠古文明、生產生活、餐飲文化、服飾與家具、木雕藝術、唐卡藝術、佛像藝術、宗教法器等各個領域。
葉星生告訴記者,相比此前捐出的2300件藏品,此次展覽盡管在數量上比較少,但在全面性和藝術性方面一點都不亞于前者,“這是西藏生活文化的全貌。”
據悉,展品中的《藏文羊皮書》是首次與觀眾見面,羊皮書圖文并茂,受到過漢地道教文化影響。收藏家本人的作品、大型壁畫《扎西德勒圖》也被布置在展廳入口處。
唐卡藝術是展覽亮點
歷史悠久的民俗生活用具、抗英斗爭中用過的土槍土炮、在全國“賽寶大會”上獲得金獎的宋代經書護板……葉星生曾笑稱西藏民間藝術珍藏,就是自己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妃”,而他自己則在此中獲得樂趣,儼然成為“精神上的貴族”。事實上,在這些豐富的文化寶藏中,最能體現西藏民族特色的非唐卡莫屬。
昨日展出的唐卡頗有一番來歷。2007年7月,葉星生的200多幅唐卡被盜,此后,大部分被從海外追回。昨日,這批被追回的藏品也首次向社會公開亮相。其中包括清代的《阿底峽尊者本生傳》等。“唐卡是藏民族獨有的藝術,是藏民族在特有的歷史、文化、宗教、民俗、政治、經濟等生存環境中,營造出來的藝術形式。”葉星生指出,通過唐卡的展示,觀眾可以領略到藏文化的獨特性。
前來觀看展覽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員郭冠忠表示,此次展覽是觀眾全面了解西藏文化的一個好機會。
展覽由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將持續到12月5日。
■ 名片
葉星生,1948年8月生,成都人。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藏族文化博物館籌備組負責人、國家一級美術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西藏自治區政協委員、西藏收藏家協會會長、西藏大學客座教授、西藏博物館名譽顧問。在西藏40年來以巨大的投入收藏、研究西藏民間藝術。編著《西藏概況》、《西藏面具藝術》、《西藏民間藝術珍藏》等大型畫冊。2006年被評選為“中國民間文化守望者”。
■ 對話葉星生:藏文化讓我欲罷不能
新京報:1999年你捐出了2300件珍品后,依然堅持收藏西藏民間文化珍品,是出于什么考慮?
葉星生:藏品越來越多,感情越來越深,那時我的生活狀態甚至可以用“拿個小燈,關起門來,自我欣賞”來形容。孩子大了不好養,我覺得那種生活太累,所以捐出藏品。但是捐出以后,我依然對西藏民間文化欲罷不能,所以想換種活法的想法依然沒有實現,我還是鐘情于這些西藏民間文化藝術。
新京報:有人把你定義在西藏民族文化的搶救保護者,那你自己是怎么定義自己的?
葉星生:西藏文化中沒有收藏傳統,只有廟藏,由此散落在百姓家中的民間藝術品比較多。而一代代人并不懂得珍惜自己祖傳。就像當年我們畫西藏壁畫一樣,我發現當地人都已經在壁畫上添上自己的色彩,這是一種文化危機,讓人擔憂。我就是想做點事情。
新京報:7月被盜的唐卡已經全部追回來了嗎?
葉星生:就藏品來說是全部追回了。但是追回來的唐卡許多都被損壞了,就這點來說,以前的唐卡是再也追不回了。被盜后,我心理一直有這樣一種感應:唐卡還是會回到我身邊。果然,后來公安與我聯系說追回來了。只是看了以后我很痛心,為了便于搬運出國,這些唐卡都被疊起。你要知道,唐卡是不能疊放的,而只能卷起來。另外,像《阿底峽尊者本生傳》的軸都被抽掉了。這些都對藏品造成了損害。
 |
|
| 唐卡《伽藍護法關云長》。在漢藏兩族的宗教文化交流中,關羽被視為戰神格薩爾的化身。 |
|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