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分和田玉與俄羅斯玉
巧分和田玉與俄羅斯玉
巧分和田玉與俄羅斯玉
玉質的真偽,是玉器成敗的關鍵。玉質對了,即使時代上有誤差,也不會血本無歸,玉質錯了,縱有千般理由,也是一虧到底。
在我國從商代晚期開始至今,和田玉一直是玉器的主要的原料,也是玉文化最崇高的標志。由于和田玉物美、珍貴、價高,深受收藏者青睞,所以作偽者長期以來常將價格低廉的巖玉、藍田玉、南陽玉以及似玉非玉的雜石冒充和田玉,招搖過市,牟取暴利。收藏者在受騙與反受騙的過程中,找到了識別真偽玉質的方法,使偽品、贗品漸漸失去了市場。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青海玉、俄羅斯玉的開發利用,作偽者又找到假冒騙人的新途徑。他們將價廉物美的青海玉、俄羅斯玉冒充和田玉大肆兜售,索要高價,騙人牟利。
和田玉產于昆侖山北麓3500米至5000米的高峰中,俄羅斯玉產于昆侖山下的余脈之中。由于產出地點的不同,地質、氣候、地理環境亦不同,這就形成了他們之間的具體區別。
首先,要樹立標準件意識,牢牢掌握和田玉的特點和鑒定方法。和田玉比重為2.9至3.1,硬度為6至6.5,溫潤、細膩、光澤柔和,呈半透明或不透明狀。先人給和田玉總結了“五德”,即五大特征:堅韌的質地、溫潤的光澤、絢麗的色澤、致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揚致遠的聲音。民間鑒定和田玉的方法很簡單但卻十分有效。一是鋼刀劃動法,把從外形上看顏色鮮亮、石質細潤的玉件,用硬度為5.5至6的小鋼刀劃幾下,毫無痕跡者可能是和田玉;二是劃磨玻璃法。用玉件角楞劃磨硬度為5至5.5的玻璃,其出現痕跡者可能是和田玉;三是滴水觀察法,由于和田玉密度高,將水滴上后,水滴邊緣整齊而不擴散;四是手摸法,將玉件拿在手中,摸一摸,搓一搓,有溫潤、油滑之感;五是視察法,將玉朝后光明處,比如陽光或燈光處,凡顏色剔透、結構均勻者也可能是和田玉。
俄羅斯玉也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發利用的一種不錯的玉石,產于昆侖山脈延伸到俄羅斯境內的余脈之中。這種玉料的礦物成分、內部結構與和田玉大體相似,主要有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墨玉和糖玉。呈油脂狀玻璃光澤,通體微度透明,硬度在5.2至5.4之間。總體來看,它不如青海玉,更不如和田玉。首先,抓住它硬度低這一特點來突破。用小鋼刀輕輕一劃,或在玻璃上蹭一蹭,便知結論。其次,從光澤度上看,俄羅斯玉雖是玻璃光澤,但略帶瓷感,通體發干,白玉發“死白”之光。經過盤磨,由深白變得干透,放在白布上特白,拿在手中卻顯干澀。第三,從透明度上看,俄羅斯玉亮度好于和田玉,但由于結構粒度較粗,手感較輕,佩戴久了會變黃、變黑。同時,俄羅斯玉韌性差,易起性,出“崩口”,所以要注意觀察玉器線條的崩裂情況。第四,從外形上看,俄羅斯玉在透光的地方,用肉眼稍稍觀察,就能看到“毛顫狀”的結構,而和田玉內部顆粒非常小,一般情況下用肉眼看不清楚。
具體實踐就要全面考慮各種因素、各種特征。凡有1至2項有出入則可否定。只要玩玉者認真分析,認真比較,認真判斷,就一定能找出和田玉與俄羅斯玉之間的異同點,避免吃虧上當。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