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藝術超越浪漫的新格調
法國藝術超越浪漫的新格調
法國藝術超越浪漫的新格調
法國,貴族情調的代言者,高雅藝術的金字塔……那里有公元前羅馬時代遺留的古老建筑;那里回蕩著普羅旺斯游吟詩人風格的音樂旋律;那里有被世界所熟知的莫奈、塞尚、高更的經典之作……根植于這樣深厚的藝術底蘊之上,法國藝術在現代化路程中,正以含蓄的步伐,帶著法式獨有的風度,昂首前進著。
地標藝術濃縮民族文化
從華麗的凡爾賽宮到象征工業文明的埃菲爾鐵塔,再到標新立異的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在法國的每一個城市中,建筑,無不顯示著法蘭西人民特有的藝術情懷。不論是帶有濃重貴氣的“洛可可”,還是經久不衰的“古典主義”,在各種召喚下都披上了不同風格的現代化外衣。
從現代建筑作品中細數建筑藝術家,多米尼庫·貝羅(Dominique Perrault)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法國國立圖書館就是他1995年設計的作品,這是被他本人堪稱追求建筑的非物質化和非建筑性的集大成之作。因為,法國國立圖書館不僅受到上世紀60年代美國、德國前衛藝術家的極限藝術風格的影響,這種由四座玻璃塔圍成的長方形空間,也與被西方美學界廣泛引用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的“無用”之論相吻合。
跨地域式的風格演變,與其說是建筑藝術師的杰作,不如說是依賴民族文化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在欣賞中抑或走進這樣絕倫的建筑體,其藝術的獨有魅力也就伴隨著不同時代建筑特色的風貌而展露無遺。
“安妮特式”視覺魔方
進入20世紀,法國巴黎即被世界公認為現代藝術的中心,其創始者塞尚曾一度思索:繪畫可以像攝影那樣直接把現實的東西記錄下來,那么,視覺的表達就可以不僅僅停留在畫布上。現在,在內涵上延承了現代藝術革新特點的當代藝術領域,幾乎每一位法國當代藝術家都試圖打破傳統創作的金科玉律,締造具有“當下”特點的視覺藝術。
法國著名當代女藝術家安妮特·麥莎吉(Annette Messager)于不久前在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舉辦了新作品的展覽,作為2005年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的獲得者,她一貫喜歡使用布料等柔軟材料創作各種奇異的藝術作品,借此傳達最簡單卻最現代的信息。
展覽中,她依然用包括長毛絨、填塞公仔、布頭、毛織品和照片等原材料創作了一系列讓人嘖嘖稱趣的作品。有人說她是最有戀物癖的藝術家,展示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在安妮特自己的思維中誕生的最具尖銳氣質的詩意之作。這位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致力于女性藝術創作與探索的藝術家解釋:“我當然要讓作品的氣質與法國特有的浪漫齊名,但是作為一件當代藝術品,它需要跳躍的感覺,要讓人們一眼就可以捕捉到它。這也是我渴望制造的‘讓藝術品掌控外界同時也被掌控’的效果。”
沉默中的藝術力量
緊皺的眉頭,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軀干,彎曲的下肢,凝重而深刻的思考使“他”通體散發著生命的活力,這份涌動中沒有鮮紅血液的流淌,卻蘊藉著永恒的人類精神。
“他”就是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的杰作——《思想者》。
今年是羅丹逝世90周年,回顧近一個世紀的世界雕塑發展歷程,他的“藝術即感情”的名言被一次又一次地作為新時代創作者的真理。《青銅時代》、《雨果》、《加萊義民》、《巴爾扎克》……在他的作品中都反復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然而,在這樣一種極度浪漫的表現中,他又偏愛悲壯的主題,善于從殘破中挖掘力量與美的真諦。也許,正是這份執著的探索才使得后世可以帶著一種游離于心靈之外的感情,反復回味羅丹的種種思考。
對于現在的法國雕塑大師來說,羅丹既是古典派的傳承者,又是現代主義風格的開創者,在2007年11月15日開幕的第十一屆上海藝博會中,其主題雕塑作品《天使·榮龜》的作者——法國雕塑大師蘇泰說,羅丹用一種不為傳統束縛的創造精神,為現代雕塑家打開了新的大門。這尊高度達4米的天使坐在象征悠長歷史的老龜身上,蘇泰說他的創作靈感來源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東西方、遠古、文藝復興時期、尖端科技等等,即使這些元素是矛盾的,但它們又是統一的,因為都是人類情感的象征。“羅丹的作品久遠深邃,而我的‘天使’形象是表達我對東方藝術的熱愛。”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