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的,熱門的,還是有潛力的
審美的,熱門的,還是有潛力的
審美的,熱門的,還是有潛力的
手里資金富足的人們顯然對投資方向充滿期待。這從今年眾多的藝術博覽會上可見一斑,即使在今年最后一個藝術博覽會——11月19日剛結束的上海藝博會上,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140余家畫廊和機構集中展示了各類題材的國畫、油畫、雕塑、攝影、裝置藝術等作品。藝博會開幕第一天雖然并非周末,參觀人次卻達到了驚人的1.5萬。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藝博會?這么多的市場交易平臺和參與者,說明市場就已成熟并具備對投資價值的判斷能力了么?至少,我所見到的景象并不如此:在上海藝博會一樓某個畫廊的一角,看到俄羅斯藝術史上重量級畫家梅爾尼科夫油畫作品《黃昏》標以5萬元人民幣不到的價格安靜地躲在角落,無人問津;而東南亞、中國臺灣地區藝術家的畫廊和作品竟占據了展區的中央位置,并人頭攢動;一些顧客反復向展商詢問“畫框是在哪里打的”,如此買櫝還珠的鬧劇,屢見不鮮。
或許,更多的人也許只是來關心藝術品,并非真心買賣而已。越來越多“只展不售”的牌子掛在上海藝博會上頗讓人覺得有些尷尬,這使藝博會失去了“交易平臺”的價值,逐漸淪為藝術教育的畫展——盡管此后主辦方還是公布了“6700萬元”的總交易額,這甚至還比不上國內一場藝術品拍賣的成交額。
其實,每年種類繁多的藝博會都在重復自己的老問題:如果主辦方把挑選參展商和畫廊來源國的多少作為藝術價值和藝博會質量衡量的標準,那顯然是沒有標準的——在這方面,至少9月初外國人在上海舉辦的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已經提供了鮮明的對照,不過,那是人家做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的標準,我們照搬不來。
這就像西方的藝術在上世紀80年代橫掃中國藝術青年的審美觀一樣,這些懵懂的青年惘然揣著藝術的夢想,向彼岸的藝術學習,“知道好,卻不知道好在什么地方”——這種價值觀的差異成了最大的障礙。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國藝術才發掘出自己的當代歷史,又過了十年,藝術市場才逐漸興旺起來。現在的市場,依然如此:“知道買藝術品可以增值,卻不知道買哪個好”。
那么現在把問題簡單化:作為投資者,我們需要買什么樣的藝術品?要知道,所有的藝術都是以經濟為背景的強勢藝術,當代藝術品尤其反映了這點。如果理解了這一點,你大概就能明白為何最近幾年中國當代藝術品能在海外持續走熱,加上中國即將舉辦的奧運會和世博會,勢必使中國文化獲得更多曝光率。事實上,不只是中國,作為經濟上的“金磚四國”(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之一的印度當代藝術品,也和中國一樣,正在國際拍賣市場上以極快的速度躥升。唯獨俄羅斯和巴西的藝術,仍處于相對曝光不足的狀態。
不過,今年這種狀態似乎正在改變。歐洲的幾個藝術博覽會開始陸續推出巴西和拉丁美洲藝術專場;而今年倫敦蘇富比有幾場俄羅斯藝術專場拍賣會,竟然被有錢的俄羅斯闊佬在拍賣前用高價全部買斷。有著豐富寫實油畫傳統的俄羅斯油畫,此前在國際收藏市場上還未受過重視。據說,一些俄羅斯當代畫家更愿意直接將作品拿到歐美和其他國家的市場上出售,而不是通過本國并不發達的畫廊市場,這也是其作品價格普遍偏低的原因。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