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打假不易 有藏家認為"不打假"是藏德修行
收藏品打假不易 有藏家認為"不打假"是藏德修行
收藏品打假不易 有藏家認為"不打假"是藏德修行
在對待假幣的問題上,老一輩藏家通常都采取睜只眼閉只眼的態度。這并不是說他們贊成造假,而是假貨和古玩行之間有種微妙的聯系。有的藏家認為
“不打假”是一種藏德修行
收藏圈的人覺得:這是個憑本事闖天下的圈子,買假上當就說明自己本事不到家,眼力練得不夠。所以老一輩藏家如果買到假幣,大多數人都不會嚷嚷著退貨、上告,而是留下來作為對自己的警示,也可日后與真品做個對比。買假認栽,謂之藏德。這里當然存在面子問題,但更重要的是他們把這種情況看成交學費。不經過藏海之中真真假假的歷練,怎么可能具備一雙“火眼金睛”?
現在之所以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質疑“不打假”的傳統,主要是因為夢想通過古玩暴富的人越來越多。以前玩兒古玩的真正是在“玩兒”,他們買東西更像一種興趣消費,就像看電影、吃冰棍兒一樣,并不指望因此獲得多大的經濟利益,所以買了假幣頂多就是心里不舒服一段時間。而現在人呢?動不動就是身家性命全搭上了,所以也就越來越輸不起。
老一輩收藏家買假認栽的做法本無可厚非,因為他們是接受那樣的觀念成長起來的,但是,如今
打假重新提到臺面上來
業內人士稱:回頭想想,其實那是一個“不得不”的行規——不是說因為我們需要練眼力,所以才有了假貨;而是因為假貨猖獗,所以才不得不形成這樣一種“修煉”的游戲規則。我們可以諷刺現代的投資者急功近利輸不起,但也必須承認,新時代的新局面也客觀要求整個藏界“不得不”將打假重新提到臺面上來。
比如瓷器領域,宋、明瓷器無論從美學還是歷史角度看都勝過清三代瓷器,可為什么玩兒清三代的比玩兒明代的人多那么多?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清三代瓷器辨偽和斷代比宋、明容易得多,前者起碼有款識等諸多線索,后者則只能靠造型和顏色來判斷。繪畫也是一樣,倪瓚和唐寅為什么賣不過岳敏君和張曉剛?其中一個因素就是那些古畫真偽說不清,而當代藝術雖然也有造假,“安全系數”還是很高。如今的市場由投資者控制,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精力來研究,所以需要付出少就能有回報。
只要賣假貨,就是欺騙行為,就算不從法律層面說,賣假也算不規范的商業行為,因為
售假就是欺詐
反欺詐就得打假
在國外,收藏品被歸類于商品,以錢幣來說,每一枚都有自己的條碼,還能辦理退稅。而商品欺騙是很嚴重的問題,因此賣假幣會受到嚴厲的處罰。但對國內目前的收藏品市場而言不打假的觀念大行其道,收藏品是否屬于商品未有定論,于是也沒有相應的行業和法律機制來規范市場。既然許多人拿身家性命來投資古玩已是現實狀況,那么賣假的人良心何在?說得嚴重點,賣假幣跟賣假酒一樣,都是能將人置于死地的呀!
其實傳統收藏圈提出的“不打假”原則,主要是因為收藏品的特殊性。因此有人認為:
不打假是因為沒法打假
首先,收藏品的真假標準是很模糊的,一枚古幣,看宋看金還是看唐,每個人會有自己的判斷。在歷史面前大家都是學生。試問連真假標準都定不下來,那又如何判定一個人賣的東西是不是假貨?有人認為:收藏的樂趣之一就是“練眼力”。如果缺少了淘寶的快樂,也少了“玩兒”的感覺。當然,受假貨之苦最深的無疑是剛入行的新手,可以說某些領域,像古錢、老銀圓,沒有誰頭幾年是沒上過當的。而如今的收藏市場上,90%的玩家都不是專家,所以說假貨的負面影響遠遠大于正面影響。
試想一下,一個怯生生的新手剛剛入市就屢遇假貨,花幾十萬、幾百萬買的東西結果發現只值幾千元錢,會受到多大的打擊?他們的反應往往是遠離這個市場。但是反過來,只要這東西是真的,即使應該要10萬元的東西卻花了12萬,他們一樣會很樂意。畢竟收藏買的是樂趣,而這種樂趣總得是真實的吧?
所以說規范市場是一種長遠的考慮,市場規范以后會有更多的人加入進來,這樣古玩才能真正“玩兒”得起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