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徐光福的“川味雕塑”
評徐光福的“川味雕塑”
評徐光福的“川味雕塑”
時間:2007-11-21 00:00:00 來源:
名家
>評徐光福的“川味雕塑”
 |
 |
四川人沒有費什么力氣就把他們的家常菜擺到了全國人民的飯桌上,弄得祖國山河一片麻;不僅如此,在海外,凡有中餐館,就有四川菜,大有成為“國際口味”的趨勢,真是應了那句話:“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四川有特點的東西當然不只是川菜,在文化方面,四川的雕塑也是中國一絕。
四川的雕塑傳統象“川”一樣源遠流長,過去,人們談到遠古雕塑的時候,比較多的是談黃河流域文化,將它作為源頭,至于四川的雕塑,人們認為直到漢代,受中原的影響,才開始興旺起來,現在看來,這種單一中心的說法經不起考古學的檢驗,從雕塑來看,與黃河流域文化并行的,至少還有紅山文化和巴蜀文化,廣漢三星堆出土了一批銅像,把我們嚇了一跳,它冷不防地改寫了我國雕塑的歷史,它的神秘和奇詭,成為“川味雕塑”的源頭之一。到東漢的時候,四川雕塑以它有世俗和生活化的墓葬和明器雕塑在中國雕塑史上大放光彩,這種人間的現實性是“川味雕塑的又一個源頭;到南宋的時候,以大足石刻為代表的雕塑,居然在宗教藝術的領域里,把世俗化的風格推到經典的程度,使之成為中國佛教雕塑美學風格轉型的最具典型性的代表;到了現代,四川的《收租院》又掀起了巨大的沖擊波,成為中國現代雕塑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把徐光福的雕塑作品放在四川雕塑的“川上”,可以看到一脈相承的“川味”傳統。事實上,徐光福和他的四川美術學院的同事們一直在強調“地域文化”的概念,這種有關地域的自覺意識,我想它既不是一種封閉的心態,也不只是有關語言形式上的某種地域特征,最重要的,我以為是在一種特定的文化傳統和文化語境里所形成人文特征的思想方式,徐光福的雕塑就是一個代表。我以為徐光福的雕塑總的來說表現出兩種基本指向,一種是形而上的指向,一個是形而下的指向。前者是指他略帶抽象意味的《巴渝武士》系列;烏木雕刻系列(《和歌》、《1—2—3》等);和回歸系列(《北方的星空》、《經典傳說》、《白云蒼狗謠》等),這里所說的“形而上”并不是抽象或“純觀念”的意思,而是相對于他的另一類雕塑而言的,比較起來,這一類“形而上”的作品“藝術味”更濃,作者有意識地在進行各種“藝術”地嘗試,作品側重于用寓意和象征的方式表達它們的內涵,作品在形式多進行夸張和變形,不追求與表現對象在外部特征上的對應,在材料上,充分演繹了各種材質的豐富的表現力。這一類雕塑在生活原生形態和作者的內心感受的關系上,作者更強調個人的內心感受,基于在巴蜀文化的氛圍中所形成的觀察眼光,在不脫離對生活直接感受的基礎上,用一種獨有的形式,對表現對象重新編排,以獲得對于生活的提升和超越,使作品在形式上具有地域的獨特性,這是所謂“川味雕塑”的一個重要特征。我們在外表上乍一看,可能覺得四川這個地方“俗”,如果只是停留在這個印象上,可能永遠也摸不透四川人,其實四川人的俗的背后是透著聰明、機智和幽默感。他們一方面十分投入地生活,同時他們又決不缺乏品評生活,與生活拉開距離的那種審視的目光以及超越生活本身的那種想像力,這是四川這個地方的人文特征和獨特的心智所在。徐光福的這一批被我稱為“開而上”的作品,就表現出了四川人的智慧和巧妙,我是在表現出對生活本身的超越感,在生活的現象之上表達出一種獨特的想像力以及對生活的重新編碼能力的意義上,把這批雕塑稱作“形而上”的。這些被稱為“形而上”作品在形式特征上,體現了“川味雕塑”的一個方面的傳統,這就是神秘、奇詭、造型上出奇不意。這個傳統源于廣漢三星堆以及巴蜀民間雕塑,四川美院的另一個著名雕塑家何力平的《鬼域系列》,也突出體現了這個傳統。這個傳統與宗教、與巫術、與民間信仰有關,這些作品當然表現意義,表現作者的精神指向,但是,他們決不會簡單地講出來,他們是把這些意思浸潤在充滿了巴蜀風味的獨特的形式中,這些要表達的意思吸有最后變成了具有魅力的“地方方言”,這種“川味”才會真正出來。
這種地域的特點只有在比較中給人的感受才更深。1997年的回歸之年,當全國人民“同唱一首歌”的時候,徐光福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回歸”系列的那一組木雕,它們是地域的,它們超越了命題作文,所以它們是“形而上”的。徐光福雕塑的另一個指向是一批“形而下”的作品,也是他目前投入較多精力正在研究的課題。一件是他成功地表現了市井生活的城市雕塑《歇歇腳》,另外是一組表現山城市民生活的雕塑設計稿《賣豆腐腦》、《山城火鍋》等。這批雕塑承接的是川味雕塑的另一個傳統,即東漢《說唱俑》的傳統,它們幽默、詼諧、開朗、樂觀、嘻嘻哈哈、快快樂樂,它們是近距離的,在生活的現象和內心感受的關系上,它們更直接表現生活的現象。這些作品直接表現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但并不流于浮淺和庸俗。這些作品沒在藝術 家的架子,沒有知識分子的深沉,但它們浸潤著民間的智慧,傳遞著生生不息的這一方水土的這一方春山如笑對于生存和命運的理解。比較起來,我以為這是更為鮮活的“川味”,它更能直指當下的生活,更能印證人們關于這個地域的直接感受。
徐光福和一批四川雕塑家以及他們的“川味雕塑”作品在中國當代雕塑的格局中構成地域性的獨特景觀,當然,在當代條件下,四川雕塑家們在各種住處的交換中獲取和使用了許多對他們的創作有益的資源;同時他們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從事創作,從他們的作品中看不到刻意的受到某種創造模式桎梏的痕跡,正是在這種前提下,他們的作品在有意開意中流露出來的“川味”才更顯得有意義,中國雕塑只有在它更加呈現多元化的景觀的時候,中國雕塑才真正有了自己的未來。
深圳雕塑院院長 孫振華
2000年8月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