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光福的雕塑
看看光福的雕塑
看看光福的雕塑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蔽铱垂飧5牡袼?,恐怕就屬于“看熱鬧”的一類。不過,我的老師羅世平先生倒是從光福的雕塑里看出了門道,他在《留住手藝—徐光福的雕塑理念》中說: “藝術講究的是心手相應,手藝即是心跡。說白了,雕塑家的心思、趣味和品格都在雕塑活上表露得明明白白,那是蒙不了人的。藝術家要想讓人尊重,他的手頭上就不能出虛招,作品得多些個人原創的力度?!?而光福正是要用他自己的手有去找回被忘卻了的中國方式——“技藝并重,器道合一”的藝術方式。無獨有偶,何力平先生寫光福時,一起手也著眼于他的手他的“做”,文章一開頭就這樣描述道:“雕塑家徐光福有一間光線昏暗的工作室……夕照的光線在日落之前從頂窗上灑下來,正好投射在他躬曲的背和握著雕塑的爪子一般的雙手,他正趴在那兒打木雕?!癜〉癜?,鑿呀鑿呀,嘻唰唰嘻唰唰……爛木頭就硬給弄成雕塑了?!?
光福讓我看的雕塑大約分五個系列:《黃色記憶》;《壓力—關于空間的話語》;《木雕系列》;《唐風遺韻》;《銀色空間1997—2002》?!饵S色記憶》為一系列女人體。每個人都是光頭,頭上穿一根棒,所有的女人體都塑造兩排乳房,從六個至十個乳房不等,兩腿都張開,光潔修整的形體仿佛商場里的玻鋼模特兒,透著黃色的玄光?!秹毫ΑP于空間的話語》為一系列擠壓變形的人像,有擠壓變形的《大衛》、《父親》、《馬踏飛燕》、《女人體》、《收租院人物》等,林林總總,多被放大擱在室外,外表顏色光鮮夸張?!赌镜裣盗小返臑跄镜窨逃袔资?,亦多為女性形體,有著光福式的詭奇變化和風格的魅力?!短骑L遺韻》是一組擠壓變形的唐俑(唐代仕女)形象?!躲y色空間1997—2002》以冷艷的不銹鋼材料煅造而成,以被擠壓變形的當代人的頭像和人體為主。
就題材而言,誠如何力平先生所言,光福的雕塑多數與女性有關;就類型而言,則如羅世平先生所言,“最能體現光福雕塑理念的作品有兩類,一類是木雕,一類是現代制作”。在我看來,若就意匠與手法而言,則大體可以歸納為三種:一種是在大致寫實的形體中注入了某種“概念和程式化”特點,如《黃色記憶》和《唐風遺韻》;一種是依形就勢,“把個人的造型體認與材料質地,揮斧運斤與心感手應的現場意味釋放出來”,如《木雕系列》;一種是擠壓變形的作品(既有前人的歷史名作,也有光福自創的當代人的頭像和人體),如《壓力—關于空間的話語》和《銀色空間1997—2002》。
我看光福的雕塑,時間久了,心里漸漸冒出三個語詞:因借;生發;變異。
“巧于因借”是計成《園冶》里邊的話,要說它體現了中國智慧是說得過去的。造型源于造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類最初造的“型”就是“器型”。在器型的創造或制造上,中國人從一開始就善“因借”之道,如中國新石器時期的陶器造型,就很可能是“因借”于葫蘆之類天然容器的形狀(這種陶器“造型”方法與恩格斯所描述的那種方法有區別)。為光福所“因借”的東西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大自然的造型(那些形狀天成的烏木之類),一種是《大衛》、《馬踏飛燕》等歷史名作。在古人,因借自然的或人工的東西也就意味著利用,而在光福這里則是為了創作:在著手對付那些形狀天成的烏木疙瘩之類時,光福更多地是“依形就勢”地去“生發”之,最終達到“化腐朽為神奇”的境界;當他著手對付那些歷史名作時,他更多地是去人為地“變異”它們,最終達成一個令人耳目為之一新的“重組的表述結構”。 “依形就勢”的結果,使得原本只有“天姿野趣”的形態蘊涵著若隱若現、若有若無的人文意味;擠壓變異的結果,則使得原本有著明確旨趣或所指的“歷史名作”,其含義和所指變得游離恍惚,別具異樣的視覺效果。前者是無中生有,所以說是“生發”,后者是將已經定性定型的東西扭曲消解,所以說是“變異”。
當然,因借、生發、變異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有所創造。所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創造是藝術家的天職。也許正是基于這樣一份自覺與執著,光福時常把自己弄得很忙碌很辛苦,鎮日呆在工作室里,趴在工作臺上“雕啊雕啊,鑿呀鑿呀,嘻唰唰嘻唰唰……”卻還恨歲月無情,“時光怎么不打聲招呼就走了呢?”每當我看見包括光福再內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們忙碌的身影時,總讓我想起萊蒙托夫《帆》里的這樣兩行詩句:
它尋求什么,在遙遠的異地?
它拋下什么,在可愛的故鄉?
也許他是想要找回被忘卻了的中國方式( “技藝并重,器道合一”),“接過‘化腐朽為神奇’的接力棒,把個人的造型體認與材料質地,揮斧運斤與心感手應的現場意味釋放出來,讓瞬間的思緒和迸發的情感在指掌間流淌”;也許他是想“探索壓力空間——那個無處不在、緊張而充滿壓力的異質空間”,以“誤讀式的手法隱語當今的現象”,用那些畸變異形的頭顱或身體表達“一種吐說不清的焦慮”;也許,他不過是想在“嘻唰唰嘻唰唰”的雕鑿聲中與自己的“難言知已”傾述神交,祈求創作中才有的那種安詳……
與光福長期共事的何力平先生稱光福為“一位勤奮、靈光又有點苦拙的藝術家?!惫飧5那趭^和苦拙是有目共睹的,幾百件作品實實在地在擺在那里,而這些作品所散發出的靈光,會心的觀眾自可心領神會,也就毋庸我這樣一個基本沒有親自動手做過雕塑的門外漢來說三道四了。
趙本嘉
2007-3-21初稿
2007-4-23修改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