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節:由小眾之節到“人民的節日”
藝術節:由小眾之節到“人民的節日”
藝術節:由小眾之節到“人民的節日”
20日晚,隨著壓軸盛典——“文華獎”頒獎晚會的舉行,各項“文華獎”花落各家,為期15天的第八屆中國藝術節落下帷幕。
從第一屆到第八屆,從1987年到2007年,中國藝術節一路走來,20年的盛裝舞步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一條“以經典帶動多元、以藝術引導潮流”的中國特色鮮明的文化發展軌跡,而中國藝術節本身,也在這20年里悄然地發生著變革。
變化一:從單一到多元
提示:20年前的首屆中國藝術節主要展示中央級藝術團體的戲曲精品,如今藝術節文化活動擴展到話劇、舞劇、戲曲等眾多表演藝術形式。
在第八屆中國藝術節上,人們享受到的是多元化的藝術盛宴:京劇《宰相劉羅鍋》、黃梅戲《徽州女人》、豫劇《程嬰救孤》、花鼓戲《老表軼事》、話劇《立秋》、雜技劇《西游記》……走過20載的中國藝術節,已經從單一的民族文化活動擴展到話劇、舞劇、戲曲等眾多表演藝術形式的薈萃。
20年前的首屆中國藝術節,內容相對單一,主要集中展示中央級藝術團體的戲曲精品。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近20年來,我國舞臺藝術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喜人景象,形式新穎的藝術作品接連涌現,中國藝術節也成為階段性文化發展的時代檢閱。在第六、七、八屆中國藝術節上,藝術節的宗旨發生翻天覆地變化,“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這一辦節宗旨充分體現在藝術節的各項文化活動中,演出的是幾十臺來自全國各省區市的參評劇目,表現形式涵蓋地方戲劇、話劇、歌劇等多種藝術門類,而且內容從舞臺藝術到美術、書法、攝影和文物、文博等文化藝術門類,滿足了不同藝術愛好者的需求。
變化二:從本土到國際
提示:隨著中國國力的日益增強,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中國藝術節必將成為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性文化盛會。
在第八屆中國藝術節上,來自美國百老匯的名劇《四十二街》在武漢演出引起轟動。許多觀眾在觀看后都表示,能在中國藝術節上看到國外的名劇目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希望藝術節能把這個特色保持下去并吸引更多的外國劇目來中國與中國本土的節目“打打擂臺”。
實際上,從第六屆中國藝術節開始,一些來自國外的藝術精品陸續登上了中國藝術節的舞臺,實現了中外文化藝術的交融,中國藝術節國際化的色彩逐漸濃厚。
2004年在杭州舉辦的第七屆中國藝術節上,人們看到了吃麥當勞、聽英美流行歌曲長大的年輕人被有著400多年歷史的昆曲藝術所感動,也看到美國百老匯的音樂劇《音樂之聲》在藝術節上創下800多萬元的票房紀錄。
這樣的場景在第八屆中國藝術節上也再次出現。人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中國國力的日益增強,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中國藝術節必將成為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性文化盛會。
變化三:從政府加計劃到市場化運作
提示:八屆中國藝術節的經費來源經過了從中央撥款到中央和地方共同籌款,再到政府撥款、社會集資和商家投資相結合的過程。
第八屆中國藝術節上,精明的湖北人走出了一條用市場化的手段承辦國家級文化盛會的模式,擺脫了僅僅依靠財政撥款辦節的局限,市場化的運作不僅節省了政府投入,而且實現了政府、百姓與贊助商的三贏。
第一、二屆中國藝術節,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特點非常濃厚,在組織模式上是中央主導、地方協辦,而且投入基本上靠中央財政撥款。
中國藝術節從第三屆才開始逐步與市場相聯系,第三、四、五屆藝術節的市場觀念還只是停留在“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階段,已經有了初級的市場運作觀念,即經費不完全靠政府,開始采取拉贊助籌集資金,開始利用門票、會徽、吉祥物、指定專用產品、標志產品、冠名權等方式進行市場運作,以此來籌集藝術節的經費。
第六、七屆藝術節已經開始嘗試進行市場開發,建立以國家財政補貼為主,以社會贊助、演展收入、營銷收入、廣告宣傳和彩票公益金收入為輔的多元籌資機制,制定藝術節捐贈贊助活動相關優惠政策,以開放、創新的姿態,積極利用藝術節品牌資源,通過招標、買斷、競拍、轉讓相應權益等途徑,廣泛吸納社會資金。
歷經20年、共八屆的中國藝術節在經費來源上經過了從中央撥款到中央和地方共同籌款,再到政府撥款、社會集資和商家投資相結合的過程,這一過程體現了藝術節資金運轉模式從官辦向官商合辦的社會化、市場化運作轉移的發展方向。
變化四:從小眾到大眾
提示:藝術節越辦越紅火,對承辦地和參演單位有吸引力,同時也成為我們國家舞臺藝術建設成就展示和檢閱的平臺,這一切的基礎就是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了進來。
在第八屆中國藝術節舉行的半個月里,湖北舞臺百花齊放,生旦凈末粉墨登場,名團名角各展技藝,民間藝術互相媲美。與此同時,觀眾評委評選最喜愛的劇目和演員,近百場的群文活動為藝術節添彩,一系列文化惠民舉措,讓成千上萬的人民群眾親身感受、共同分享了中國藝術節這道豐盛精美的藝術大餐。
事實上,從第七屆中國藝術節開始,最初只局限于少數人參與的小眾性的藝術節已經實現了向人民的節日的轉型,我國群眾文化政府最高獎——“群星獎”在第七屆藝術節上亮相并成為中國藝術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一個例證。
文化部藝術司司長于平表示,從第六屆以后中國藝術節最顯著的一個變化,就是“文華獎”和“群星獎”在藝術節上交相呼應,文藝工作者和熱愛文藝的廣大群眾同上賽場。從藝術節越辦越紅火本身來看,一方面藝術節對承辦地和參演單位有吸引力,會推動文化建設,同時藝術節也成為我們國家舞臺藝術建設成就展示和檢閱的平臺,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了進來。
變化五:從展示到搶救、普及
提示:中國藝術節走過的20年歷程,也是中國舞臺藝術從繼承走向創新,從展示到搶救和普及的一部紀錄片。
第八屆中國藝術節上,一些地方小劇種占據了演出和展示劇目數量的很大一塊。一些文化界專家指出,這些亟待人們關注的小劇種在中國藝術節這個舞臺上的登場,不僅顯示了政府搶救和保護文化遺產的決心和信念,更能通過藝術節實現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普及。
20年前,第一屆藝術節上人們只看到了中國舞臺藝術和傳統戲劇驚艷的一面,而一些優秀的傳統小劇種的生存困境卻少人問津。
進入新世紀,搶救民族文化遺產成為人們的共識。2004年在浙江舉辦的第七屆中國藝術節上,不僅展現了舞劇、音樂劇、話劇等源自西方的舞臺藝術,以及京劇、越劇、黃梅戲等為人們所熟知的中國傳統藝術,像昆曲、唐劇、甬劇等進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瀕危藝術和不被人們所熟悉的地方小劇種如莆仙戲等也獲得了登臺表演和傳播的機會。
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中國藝術節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了搶救、普及中華文化優秀文化遺產的責任。中國藝術節走過的20年歷程,也是中國舞臺藝術從繼承走向創新,從展示到搶救和普及的一部紀錄片。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