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行于規則里外
陳克:行于規則里外
陳克:行于規則里外
引言
“如果一只豬可以和人共處,享受人過的生活,那么,一旦它離開跟我共室的環境,去一個他不該去的地方,會有怎樣的經歷?”
陳克曾經養過一只豬,專門請了一個保姆照顧它,給它洗澡、刮痧、拔火罐,還準備了一個單獨的小房間,像對人一樣對待它。后來他發現,豬圈里的豬比他的豬生活幸福。陳克想把這只豬放到天安門廣場,看看這只豬會有怎樣的經歷,而他自己則作為第三者旁觀,用錄像將這一切記錄下來。這總讓我想起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獨行的豬》中“豬兄”無視對生活的設置。
事情的結果是,陳克的計劃夭折。因為對于在莊嚴的天安門廣場實施這個藝術行為,有形和無形的制約因素太多了。生活里有許多規則存在,你不能公然冒犯。閱歷豐富的藝術家陳克深諳個中深淺,但這并不妨礙他會像王小波一樣借創作表達自己的態度。
正文
去年是著名作家王小波逝世10周年,一起“王小波裸體雕塑風波”引得滿城風雨。雕塑的作者鄭敏是廣州美術學院的一名學生,“鄭敏就是我的學生”,第一次見面時陳克說,并講鄭敏最初只是在博客上傳王小波雕塑創作過程的圖片,結果在點擊率超大的情況下演變成事件,后來他還帶著鄭敏到上海參展,因為大量傳媒的誤導致使作品不能正式參加展出,“我那時開始知道媒體的力量了。現在媒體、廣告簡直無孔不入,所以,最近我在思考創作一件有關商業媒體的作品。”接下來,陳克又在講他的作品思路。
陳克給人的印象總是他不斷在講,而且講到的創作思緒中總有新的想法,大概緣于他不停的觀察、思考。而且,聽他講述過往的創作過程,總有一些有趣或者生動的故事夾雜其中。然而,陳克說,“對于你們來說是故事,對我而言都是創作的旁百”。不過,也許只有藝術創作的過程本身才能真正給人以藝術思考、體驗和收獲,當過程結束,作品對作者變得無意義時,觀眾的思考才是真正藝術之旅的開始。藝術家在全部過程中表達了自身的態度。
里外
最近陳克很忙,忙著準備他11月底的個人展覽《里外》,這個展覽由廣東省文聯和美協主辦,是“星河展”恢復后的第一回雕塑展,這無疑是對陳克近幾年藝術創作的一個肯定。展覽包括三部分,雕塑、裝置藝術和VIDEO作品,都是陳克2000——2007年的創作,呈現了他回歸藝術這些年對個人和社會關系的思考。
陳克常說自己的經歷“雜”,身份也“亂”,技校學機械、做工人,雕塑系畢業后在建筑設計院搞規劃,在油畫系教書期間搞環境藝術,籌建廣州海洋館、組建物業公司,辦家具廠、設計公司、裝修公司、和地產商合作開發爛尾樓……,1999年前以商人為主執教為輔,而后到中央美院讀研究生,2000年回到廣州美院雕塑系執教,同時大量進行藝術創作。
和同一時代的人一樣,陳克在大學畢業之際就跟隨社會進入一個轉型時期。1985年,陳克來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州。當時的廣州到處是機會,人們奮斗的目標都很清楚,那就是金錢。在“生存第一”的需求下,陳克還沒來得及思索就已經成為他們中的一份子了。但當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他感覺累了,他說,“早期那種對物質的迫切需求到后期無意識的物質積攢還有滿足感,再到后來就是麻木,是一種心靈的折磨。那么,這個時候對精神追求的自然回歸就很正常了。”1999年,陳克把所有公司的業務放下了,決心回歸自己感興趣的藝術創作,這個轉折聽起來簡單,但其中不可避免會存在一個掙扎和迷茫的過程。他選擇到北京繼續學習雕塑。
陳克創作的突變發生在2001年,正是在中央美院學習期間。原本渴望來這里學到更好的傳統塑造技術的陳克,一下子沉浸到錄像、裝置藝術的創作中。在北京平靜生活的同時,他拍了許多普通的生活細節,并做了一個視頻裝置《看》,把這些生活細節放在一只動物的眼睛里去看。在一種被凝視和放大的情況下,人類的生活突然變得陌生和毫無意義,甚至是滑稽。此時的陳克感覺到“我們的生命在很多時候是無意義的,就如同在這個城市的某一個角落里混亂、吵雜的音樂和舞步,‘它’在跳動,其實僅僅因為‘他’的需要。”或許也正是經商的“動”和學習的“靜”這兩個狀態的轉換,使陳克對人的存在進行反思。
有一段時間,陳克對手特別感興趣。有兩樣東西他覺得挺好玩,一個是毛主席的雕像中一只高舉著的手,另外一個就是他兒子的小手,他說,“兒子生下來以后我特別喜歡觀察他的小手,因為他的手是無意識的,他還控制不了他的肌肉和動作,更談不上知道手勢在現實社會中的含義,如果一個成人使用嬰兒手臂的動作你肯定會覺得他是癡呆或傻子。當時我就覺得這兩個手對比起來很有意思,當一個人有意識時,他的手就有意識了;當一個人還沒有接觸社會,還沒有外來東西給他灌輸文明意識時,他是天真幼稚的。所以,我覺得一只手的表情比一張臉更直接。臉可以偽裝,手不會。”因此也誕生了他借助指紋表現的作品《身份》。其時,他還對影子產生了興趣,手是實的,影子是虛的,當手動作,影子里的內容就有不同變化,如果在虛的影子里填上無數的小人會有怎樣的情景?
“手代表一種權勢、或者是一種威脅。其實,社會上有很多規則,影子的邊緣、影子里面的空間就是一種規則,只不過這種規則是無形的,就好像這個邊緣我們可以隨意跨過去,隨意退回來,但是在現實社會里,如果你跨越某個邊緣,無形的制約一定會即時出現。所以,最早做了一個《指紋》,讓一個代表身份的指紋里擠滿了很多小人,后來還做了《隱匿》的影子,講一種無形的規則,其實影子是因為有形的物才使自己有形的。”到此,你可以發現,陳克的雕塑始終在講個人和外在規則的關系。
是的,內在追求和外在制約這對矛盾時刻都在陳克身上存在,所以他的雕塑一直在探討“里”與“外”的關系,他以一種在自身經歷中形成的特有視角,通過雕塑作品表達自己對個人內心和外在世界的思考。而且,陳克將自己想像為手影子邊緣的人,在某些時候能“一只腳跨在外面”,即使會感到被制約的痛苦,但他在適度范圍內仍會嘗試。這在他許多構想、作品中都有痕跡。
有趣的是,傳統上我們看到的大衛雕塑身材比例健美、勻稱,而對歐洲美術史中的經典雕塑壓縮系列中,陳克制造了一個數碼時代變形版的大衛雕塑。大衛是歐洲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米開朗基羅塑造的傳世經典作品,陳克試圖通過對傳統經典美術作品的變形來講述外來文化進入當下中國后的“變形”,作品呈現的仍舊是內外力交融的一種現象。這個系列也表達了他對我國藝術學院現行教學體制的一種態度。他是美術教育體制內的教師,有一套沿用了幾十年的教學規范去約束他,但他仍會在不滿足現狀的基礎上去質疑、打破、嘗試著建立。《后文藝復興—大衛》的作品標題,尖銳和準確的表述出作者的創作觀念。此外,信仰基督教的陳克提及對中國人“無所畏懼”的擔憂,全民皆商的當下環境,很多人什么都不怕,認為只要通過自己努力就可以得到一切,沒有任何外在的、可懼怕的精神力量可以制約他,但是大衛被壓變形背后的因素是什么?“我想這個制約是人應該去想的。”通過創作者的這種講述,我們感受到這些靜止而疏離感的雕塑背后是怎樣的個人與外在波濤暗涌的抗衡,對個人而言,和外在抗衡的過程悄無聲息,又深入骨髓。看似與社會歷史演變無關的個人內心的演變,恰好是生活在當下環境大部分人的內心的主要狀態,看似無意識的雕塑創意正體現雕塑家內心的思考和態度。
許多雕塑家、評論家見到壓縮版的大衛雕塑,都有“發暈”、“流汗”的反應,對此,陳克似乎并不意外,“頭暈也是我想作品要表達的一個文本內容。因為在文化嬗變這么劇烈的中國當下環境里,糾纏、雜交、復制、再繁衍的文化演變就是這樣讓人感到眩暈。它已經不是原來用很純粹的中國文化和修養可以解讀的,你以前可以很容易去理解,甚至很享受在這種思想熏陶下的文化生活。但現在不是,你看到的很多現象會讓你暈眩。那么作品外在透出的這個東西,也是我在視覺層面和藝術觀念上想做的一個嘗試。”
展訊(附于文末)
里·外——陳克作品展(2000—2007年)
時間:2007年11月30日——2007年12月7日
地點:廣東省文聯展廳“南星閣”(廣州市人民北路871號)
主辦單位: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廣東省美術家協會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