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號上發現眼鏡蛇遺骨 明年可一睹“真容”
南海一號上發現眼鏡蛇遺骨 明年可一睹“真容”
南海一號上發現眼鏡蛇遺骨 明年可一睹“真容”
日前,在廣州南越王博物館舉辦的“中國水下考古20年”專題講座上透露消息,最快明年下半年,就可一睹蒙著神秘“面紗”的沉船“南海一號”,而船上文物的發掘、清理與展示同步進行,“這個工作不是幾年就可以完得成的,整船的全貌要幾年后才會完整呈現出來。”
出水:半潛駁船水下一路“護送”
“南海一號”沉船遺址位于水下約24米處,據介紹,在起吊裝載“南海一號”的沉箱時,半潛駁船的甲板將沉到水面以下約15米的深度,隨后由“亞洲第一吊”華天龍打撈作業船將沉箱吊起。但沉箱起吊過程不會離開水面,而是在水中由華天龍將其吊起平移到半潛駁上船。屆時半潛駁船將運載沉箱,在水下潛行,一路“護送”到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據介紹,由于長期沉沒海底,“南海一號”已經“適應”了海底的環境,在水下潛游能確保其不會因脫鹽脫水而遭破壞。
半潛駁船將沉箱“護送”到海上碼頭后,沉箱不需起吊,而是直接送上為其專門準備的氣囊軌道之上。隨后,通過氣囊的滾動,沉箱就進入了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水晶宮。
保護:在水晶宮摹擬海底環境最安全
在20多米深的海底沉睡了八百多年,“南海一號”船體已經不結實了,加上船上有數萬件瓷器,打撈是最佳選擇還是冒險之舉?打撈專家魏峻強調,“‘南海一號’在水晶宮里最安全”。原來,盡管沉船在海底八百多年仍然保存完好很難得,但由于海底環境變幻莫測,時間過長保護難度就更大。而水晶宮作為人造的水環境,完全可以摹擬沉船此前在海底的環境,“非但不會改變沉船所處的水環境,還可以祛除海洋深處對古船保護不利的因素,更好地保護它”。
魏峻透露,“南海一號”年底進館后,最快明年下半年就能與市民見面,但由于保護的需要,沉船將繼續由沉箱“貼身保護”,防止一打開沉箱文物因暫不“適應”環境而瞬間被破壞。屆時市民可一睹蒙著神秘“面紗”的沉船,而船上文物的發掘、清理與展示同步進行。并考慮現場設實時錄像,將文物發掘、清理過程全面展現。魏峻稱,船上文物的發掘方案也需國家文物局審批通過,如淤泥是全部清除還是部分清除等,“這個工作不是幾年就可以完得成的,而整船的全貌要幾年后才會完整呈現出來”。
沉船上有兩具眼鏡蛇遺骨
“沉船上發現兩具眼鏡蛇遺骨,眼鏡蛇一般是印度人養的,所以現在有推測,該船當年應該是往印度、西亞那邊去的”,魏峻的這番話“勾”起前來聽講座的市民莫大的興趣。
魏峻說,“南海一號”上究竟藏有多少寶物?目前還很難預測,但有個數字可以從側面反映一下:2002年,國家博物館的水下考古隊對船上一個面積僅1平方米的小艙進行了打撈,結果打撈出來的文物數達6000多件,其中4000多件是完整的。
比較特別的是,其中不少文物具有濃郁的西亞風格,如鎏金腰帶、鑲了寶石的金戒指、仿銀器的瓷碗、類似阿拉伯手抓飯時使用的“喇叭口”瓷盤等,“腰帶完全是西亞風格,從長度來看,肯定是個胖子才能用得上”。魏峻指出,從這些器物,尤其是眼鏡蛇遺骨等的發現,有關專家認為,船上曾住有阿拉伯、印度商人,眼鏡蛇為其飼養的寵物,由此推測“南海一號”當年應開往印度及西亞國家。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