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的歷史,距離我們最近,但有意無意的遮蔽、遺忘和沉埋也最嚴重。山水畫史的書寫,也是如此。新時期以來,歷史逐漸被重新認識、重新梳理,一些被塵封、被遮蔽的藝術家重新展現出他們的光輝。金城、蕭俊賢、蕭謙中、陳少梅、林風眠等“冷”了數十年的名字,又開始被畫界、美術史界、藝術市場所熟悉。進入新世紀以來,又有一批藝術家的名字和作品浮出地平線,吳一峰就是其中一位。
吳一峰1928年畢業于上海美專國畫系,自號“大走客”,上世紀40年代曾以艱苦卓絕的西南地區寫生和創作享譽畫壇。他的寫生始于1931年秋,他從上海徒步到浙江天目山、富春江寫生。1932年,他隨黃賓虹入川并定居成都,至抗戰勝利約14年間,踏遍了巴蜀的奇山怒水。1946年,他獨自赴滇西,歷時8個月,行程5000余里。1947年,吳一峰沿川黔公路入貴州寫生。1955年,他受命到建設中的寶成線寫生,歷時兩個多月……他一生的大量創作,幾乎都是根據對景寫生稿整理加工完成的。
吳氏的對景寫生,大多用毛筆作白描式勾畫,這勾畫并非簡略的速寫,而是頗為工致的描繪——不僅構圖完整,其山石、樹木、建筑、人物的刻畫也都具體而微,是其水墨著色作品的母式和基礎。吳一峰的同窗好友陸儼少說,吳氏作品,凡“高山大野,遠林平楚,江流之湍急,云霧之凄迷,以及通都大邑,關隘津梁,皆可按圖索驥,指名而得”。吳氏“寫實景”的追求,與新的寫生觀念有關,也與他接受《徐霞客游記》地理學觀念的影響有特殊關系。可以說,他是把對《徐霞客游記》的審美想象、對景寫生和新的空間意境的建構融為一體。也許可以用“藝術地理學的品質”來形容吳一峰山水畫的這一特點。
吳一峰的“寫實景”借鑒了西畫,但主要是對景寫生的方式而非具體畫法的借鑒。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以古人的筆墨,寫天地間實景”。其正式作品,雖有時也適當用焦點透視,但整體上還是堅持傳統的空間結構模式、筆墨與色彩。
吳一峰獻身于實景寫生與創作,與黃賓虹的影響分不開。他問道于黃賓虹最勤的20年代晚期至30年代初期,正是黃賓虹致力于師法造化的時期。不過,黃賓虹最終追求的是筆墨形式的表現力與生命力,吳一峰最終追求的則是真實再現與筆墨形式的統一。
吳一峰的藝術被忽視和淡忘了半個多世紀。《吳一峰藝術年譜》、《吳一峰山水畫集》、《吳一峰研究文集》、《一峰草堂師友書札》系列叢書的出版以及日前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吳一峰百年誕辰畫展”,掘開被沉埋的歷史,把吳一峰重新介紹給畫界和藝術史界,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吳一峰,一個在20世紀畫史上作出了貢獻的藝術家。
掘開深埋的歷史:重識"大走客"吳一峰及其藝術
掘開深埋的歷史:重識"大走客"吳一峰及其藝術
掘開深埋的歷史:重識"大走客"吳一峰及其藝術
近百年的歷史,距離我們最近,但有意無意的遮蔽、遺忘和沉埋也最嚴重。山水畫史的書寫,也是如此。新時期以來,歷史逐漸被重新認識、重新梳理,一些被塵封、被遮蔽的藝術家重新展現出他們的光輝。金城、蕭俊賢、蕭謙中、陳少梅、林風眠等“冷”了數十年的名字,又開始被畫界、美術史界、藝術市場所熟悉。進入新世紀以來,又有一批藝術家的名字和作品浮出地平線,吳一峰就是其中一位。
吳一峰1928年畢業于上海美專國畫系,自號“大走客”,上世紀40年代曾以艱苦卓絕的西南地區寫生和創作享譽畫壇。他的寫生始于1931年秋,他從上海徒步到浙江天目山、富春江寫生。1932年,他隨黃賓虹入川并定居成都,至抗戰勝利約14年間,踏遍了巴蜀的奇山怒水。1946年,他獨自赴滇西,歷時8個月,行程5000余里。1947年,吳一峰沿川黔公路入貴州寫生。1955年,他受命到建設中的寶成線寫生,歷時兩個多月……他一生的大量創作,幾乎都是根據對景寫生稿整理加工完成的。
吳氏的對景寫生,大多用毛筆作白描式勾畫,這勾畫并非簡略的速寫,而是頗為工致的描繪——不僅構圖完整,其山石、樹木、建筑、人物的刻畫也都具體而微,是其水墨著色作品的母式和基礎。吳一峰的同窗好友陸儼少說,吳氏作品,凡“高山大野,遠林平楚,江流之湍急,云霧之凄迷,以及通都大邑,關隘津梁,皆可按圖索驥,指名而得”。吳氏“寫實景”的追求,與新的寫生觀念有關,也與他接受《徐霞客游記》地理學觀念的影響有特殊關系。可以說,他是把對《徐霞客游記》的審美想象、對景寫生和新的空間意境的建構融為一體。也許可以用“藝術地理學的品質”來形容吳一峰山水畫的這一特點。
吳一峰的“寫實景”借鑒了西畫,但主要是對景寫生的方式而非具體畫法的借鑒。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以古人的筆墨,寫天地間實景”。其正式作品,雖有時也適當用焦點透視,但整體上還是堅持傳統的空間結構模式、筆墨與色彩。
吳一峰獻身于實景寫生與創作,與黃賓虹的影響分不開。他問道于黃賓虹最勤的20年代晚期至30年代初期,正是黃賓虹致力于師法造化的時期。不過,黃賓虹最終追求的是筆墨形式的表現力與生命力,吳一峰最終追求的則是真實再現與筆墨形式的統一。
吳一峰的藝術被忽視和淡忘了半個多世紀。《吳一峰藝術年譜》、《吳一峰山水畫集》、《吳一峰研究文集》、《一峰草堂師友書札》系列叢書的出版以及日前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吳一峰百年誕辰畫展”,掘開被沉埋的歷史,把吳一峰重新介紹給畫界和藝術史界,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吳一峰,一個在20世紀畫史上作出了貢獻的藝術家。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