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鎮院銀縷玉衣修復內幕
南京博物院鎮院銀縷玉衣修復內幕
南京博物院鎮院銀縷玉衣修復內幕
在即將開幕的南京博物院鎮院之寶展上,一件1970年出土于徐州土山一號漢墓的銀縷玉衣備受關注。這件玉衣長1.7米,用玉2600余片,出土時已經散亂,經南京博物院專家成功修復后,1972年赴日本展出。郭沫若先生看到這件銀縷玉衣和隨展的越王勾踐劍欣然題詩:“越國勾踐破吳劍,專賴民工字錯金。銀縷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昨天,35年前修復這件銀縷玉衣的王金潮研究員揭開了修復的內幕。
據王金潮介紹,這件銀縷玉衣和鳥獸飾銅壺、鎏金獸形硯、雁足燈等100多件文物同時被發現后,引來了成千上萬人的圍觀,為防止意外,當地派了軍隊進行保護。這件玉衣被運回南博后,便存封在南博的庫房里。1972年中日建交,中國有一批文物赴日展覽,日方提出唯一要求便是要有一件玉衣。可當時全國只有兩件完整的玉衣,那便是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和夫人竇綰的金縷玉衣,但前者在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常年展出,后者即將赴英美展出,鑒定大家史樹青走遍全國最終確定將土山漢墓出土的銀縷玉衣修復后赴日展出,而修復任務便落在20多歲的王金潮身上。
在此之前,只有劉勝夫婦的玉衣被修復過,但連綴這兩件玉衣的是抗氧化性能極好的金絲,因此出土時玉衣并未散架,而這件銀縷玉衣出土時只有腳部完好,其他部位的玉片都已散落,并且在發掘前已被擾動,這給修復帶來極大難度。
在修復前,王金潮看遍了當時全國出土的11件玉衣,基本可以判定,玉衣在制作時分成上衣、腿、胳膊、頭部、鞋和手套幾部分,分別制作再拼接而成,其中上身的玉片最大,腿部次之,最小的當屬鼻子的15塊玉片。根據玉片大小和出土照片,基本可將玉片的位置確定。而給他幫助最大的,是不少玉片的背面用墨汁寫著兩個數字,像坐標一樣可以確定這片玉位于幾排幾列,與之大小相同的玉片便可依此大致確定。
據王金潮介紹,這件玉衣出土于彭城王劉恭墓,玉片為青白玉,玉質一般,甚至還有一部分用了舊玉,這可能與漢代用玉量大、選材困難有關。玉片有正方形、長方形、月形、三角形等,眼、鼻、嘴部的玉片都是特制的,以便顯示人臉逼真的形象。玉衣內的頭部,有眼蓋、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門塞。有資料顯示,當時一名玉工制成一件玉衣至少要花費10年時間。制作一件中等型號的玉衣所需的費用,幾乎相當于當時100戶中等人家的家產總和。
在破解了這些信息之后,修復銀縷玉衣變得順利起來,北京特藝總廠提供了銀絲并照樣復制了缺失的玉片。將銀絲穿進玉片邊緣的小孔里,照原來的樣子打結編綴,經過4個月的修復,銀縷玉衣恢復了2000多年前的樣子,并如期遠赴日本。多年來,這件玉衣還去過澳大利亞、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墨西哥、荷蘭、比利時以及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覽。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