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玉擺件想到《紅樓夢》
從玉擺件想到《紅樓夢》
從玉擺件想到《紅樓夢》
前些天一位藏友偶然在古玩市場上購得一件玉擺件(如圖),送來給我鑒賞。到手一看,原來是一件新仿品,但他并不因此而絲毫感到懊悔,他說不管是古玉也好,新玉也罷,只要玉質好,雕工不錯,都有收藏價值。
筆者聽后到覺得也有一定道理,人們愛玉之心,天性使然。自古就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玉與人們的關系十分密切,何況玉還具有民族品性與審美觀,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上,玉文化源遠流長,一脈相承。我國古代文學名著《紅樓夢》,就與玉文化有著不解之緣。如書中的寶玉和黛玉,均有玉的特質:追求天然,不隨俗流,冰清玉潔。特別是全書的起承轉合,多用“玉”作導引,耐人尋味。《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賈政回想寶玉短暫的一生,頓時醒悟:“那寶玉生下時,銜了玉來,便也古怪……便是那和尚、道士,我也見了3次。頭一次,是那僧道來說玉的好處;第二次便是寶玉病重,他來了,將那玉持誦了一番,寶玉便好了;第三次,送那玉來坐在前廳,我一轉眼就不見了。我心里便有些詫異,只道寶玉真有造化,高僧仙道來保佑他的,豈知寶玉是下凡歷劫的,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我才明白。”《紅樓夢》中以玉喻事,表達了作者對美好人格和真善世界的向往。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