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偽政權的電影檢查制度
汪偽政權的電影檢查制度
汪偽政權的電影檢查制度
抗戰之前,國民政府于1930年頒布《電影檢查法》,并先后設立了教育、內政部及中央電影檢查委員會,對各地上映的國產、進口影片實行統一檢查。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西遷重慶,電影檢查暫告中斷。
1940年3月30日,汪偽政權成立后,將偽國民黨中央宣傳委員會改組為“宣傳部”,隸屬于行政院,實施一切宣傳行政管理權,并恢復電影檢查委員會。《宣傳部電影檢查委員會組織條例草案》規定其職權為:“一、檢查本國及外國制作之電影片;二、審發電影片之準演及出國執照;三、取締違反電影檢查法所規定之影片;四、處理電影業之違章議罰事項;五、指導各地依法檢查電影工作。”該會設主任委員一人,專任委員四至六人,其余委員由內政、教育、警政、社會部各派一人兼任。1940年11月5日,汪偽政權電影檢查委員會正式成立,歷任主任委員為褚保衡、趙玄堂、劉碩甫、鐘有才。電影檢查委員會總部設在南京,因上海是電影制作與放映的重鎮,另在上海設立辦事處,由專任檢查委員駐滬辦理檢查事宜(委員盧籍斌兼駐滬辦事處主任)。該會工作人員佩戴“宣傳部電影檢查委員會”證章,主章繪有徽志,刻有“宣傳部電影檢查委員”字樣,上方副章有縮寫“電檢”二字。
1940年11月25日,汪偽政權立法院修正公布了《電影檢查法》,與1930年《電影檢查法》內容大體相同。該法將電影準演執照的檢查機關由原先的各地教育主管機關改為警察主管機關,更體現了電影檢查強制性特點。
抗戰時期的淪陷區,汪偽政權表面上沿襲國民政府的電影檢查制度,華北偽政權另行自己的電影檢查,東北滿蒙偽政權基本上照搬日本電影檢查制度。但萬變不離其宗,實質上都是為日本侵略中國服務,即通過嚴厲的檢查,禁止電影反映中國人民的反抗意識、獨立精神和民族感情,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宣傳工具。但在抗戰期間,許多電影工作者和從業人員,仍然盡可能地通過各種不同的曲折方式,在電影中表達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反抗外來侵略,追求民族解放獨立的心聲。
汪偽政權和其他淪陷區的電影,檢查是當時文化控制制度之一。這枚證章,就是這段歷史的物證。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