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熱播引發蘇繡熱 南京醞釀恢復刺繡技藝
電視劇熱播引發蘇繡熱 南京醞釀恢復刺繡技藝
電視劇熱播引發蘇繡熱 南京醞釀恢復刺繡技藝
電視劇《明德繡莊》引發蘇繡熱,南京工藝美術大樓蘇繡工藝品一度脫銷,記者從南京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獲悉,南京正醞釀恢復消失數十年的刺繡技藝。
電視劇熱播,蘇繡脫銷
“從10月底開始,蘇繡一下子賣火了,多的時候能賣五六萬(元),特別是雙面繡,貨架都空了。”工藝美術大樓銷售負責人劉斌連稱意外——蘇繡屬高檔工藝品,以往每日的銷售額僅在千元,而銷售人員的反饋是,買蘇繡的顧客大都是看了電視劇《明德繡莊》。
記者了解到,最近一段時間,工藝美術大樓價超3萬元的《報春圖地屏》已經賣出3件,傳統題材如《長城》、《牡丹》依然暢銷。
《明德繡莊》講述的是發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江南古鎮明德繡莊里的故事,這家繡莊因為擁有獨門絕技“緙針繡”而聞名。南京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秘書長陸曄告訴記者,電視劇中,涉及到刺繡的情節內行人看了也基本認可,“它把刺繡的魅力展示得很專業,能把工藝品銷售帶火也在情理之中,這說明過去人們對傳統手工藝的。”
一雙眼睛要繡6小時
受電視劇的啟發,工藝美術大樓專門從蘇繡發源地之一——蘇州鎮湖請來著名蘇繡工藝師李和玲等4位繡娘,在大樓現場演示蘇繡工藝,直至周五。
記者在現場看到,4位繡娘正在完成的繡品題材涉及鳥獸、山水、油畫等,平繡和亂針繡兩種繡法都有演示,繡娘們時不時地放下手中的活兒輔導前來請教的市民。
叫絕的是,一根真絲線在繡娘手中先拆成兩股,每股分成8絲,每絲再分成8毛,在處理面部時往往以“絲”、“毛”為單位,一針一線地繡出,一雙眼睛至少需要6小時。
當了32年繡娘,李和玲告訴記者,學會這門手藝至少需要兩三年時間,而領悟卻需要一生,由于長時間伏案工作,頸椎病、眼疾一樣都少不了。
剪紙曾是刺繡“底本”
在蘇繡展示現場,陸曄向記者透露,目前協會正醞釀借著蘇繡熱,恢復在南京地區消失數十年的刺繡技藝。
“很多人不知道,南京的剪紙曾是為刺繡、燈彩服務的,舊時作為南京姑娘刺繡的花樣,貼在布料上依樣繡出,刺繡手藝的精巧與否,也是衡量姑娘品位高低的標準。”陸曄告訴記者,南京戲衣曾一時興盛,直至上世紀中期,高橋門一帶婦女承接的是其中的刺繡活兒。
陸曄向記者展示了近20年前在南京民間收集到的刺繡花樣譜,藍布封面,宣紙內頁夾著一件件花樣,都算得上剪紙精品,陸曄估計這最遲也是清末的譜本,“當時刺繡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戲衣外,被面、枕袋、香包、扇袋等等,無處不在。”
據記者了解,1974年南京云錦研究所曾派人前往蘇州學習刺繡,以期在南京恢復刺繡手藝,但之后沒有下文。
陸曄透露,工藝美術大樓正在醞釀派專人前往蘇州學習,將來在大樓內開辟工作室,恢復在南京幾乎失傳的刺繡技藝。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