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蛋雕藝術家蛋殼上刻出傳神山水
無錫蛋雕藝術家蛋殼上刻出傳神山水
無錫蛋雕藝術家蛋殼上刻出傳神山水
把雞蛋敲碎很容易,但在雞蛋殼上刻畫就不容易;制成一件商品很容易,但做成一件珍品就不容易。“吳地風韻”中的太湖、梅園、蠡園、二泉,玲瓏剔透,線條自如,再現了無錫美景,這就是記者在上周五無錫市北塘區舉辦的第二屆民間藝術文化與鄰居節上,見到的神奇“蛋雕”作品。他的作者就是無錫唯一蛋雕藝術家、江蘇省民間藝術協會會員華志明先生。
蛋雕是我國獨有的民間藝術,在抽空的雞、鴨、鵝蛋殼上用雕刻刀刻繪出圖案、文字的藝術,但由于蛋殼很薄,很容易破碎,所以蛋雕也是一種藝術難度較大的藝術種類。遠在明清時期,民間在喜慶婚娶、祝福慶壽、喜得貴子時,為圖吉祥如意,就有了贈送紅雞蛋的習俗。后來,商販們又在彩蛋上畫些花鳥、魚蟲、臉譜等圖案,以圖生意興隆。經過多年演變,彩蛋工藝逐步提高,如今,人們將雞蛋鉆孔掏空,在蛋殼表面雕刻精美圖案,終于形成了具有較高欣賞價值的藝術珍品——蛋雕藝術品。 由于在正常的狀態下蛋殼工藝品可以保存百年,因此在世界工藝美術舞臺上,蛋文化已有百年的歷史。即便是現在,彩蛋在西方的復活節、圣誕節都是吉祥、祝福的禮物,在俄羅斯博物館的收藏品中,蛋文化占到了4%。
一斤雞蛋難挑一雕蛋
華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多年學習美術,具有雕刻功底,但進入蛋雕這一行頗具偶然性。兒子上小學時,老師布置家庭作業,要在雞蛋上作畫,立刻受到啟發,在蛋上是不是可以雕刻?后來就開始嘗試,沒想到第一個作品只用了一個蛋殼、一個晚上就完好無損地完成了。這一小小的成功重又勾起華志明對畫筆的愛戀,近20年習畫使他功底深厚,絕非偶然,還是“熱愛”二字,讓他重又找回了夢開始的地方。華先生說,自那時起,就陷入蛋雕的“泥潭”中。他說,雕蛋要首先從挑蛋起步,不能為了雕蛋而多買雞蛋,又不能在買雞蛋時隨便亂翻,能入選的顏色要深且均勻,表面沒有劃痕,一斤雞蛋里挑出一個就不錯,有時一個都挑不出來,選好后,他將蛋的底部刻個米粒大小的洞,然后用嘴巴將雞蛋里的蛋清和蛋黃吸出來,再洗凈消毒。
刻刀略粗蛋雕破碎
拿起刻刀,要有胸有成竹之氣,蛋殼不到一毫米厚,每下一刀都如履薄冰,雕得重了它會碎,雕輕了它顯示不出圖案,一絲一毫的偏差都會前功盡棄。很多時候,華先生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一旦進入境界,他會完全忘記時間,直到手木了,腿麻了,才回過神來松口氣,這時,一幅生動的圖畫已躍然蛋殼上,一件有價值的藝術品誕生了。起初雕刻的時候,他總是掌握不好力度,而且上來就直接雕刻,沒有構圖,到最后不是雞蛋碎了,就是畫面重疊在了一起。后來,雕蛋前,用鉛筆在雞蛋上畫出草圖,再進行雕刻。他告訴記者,自己也曾偷懶過。由于刻刀在雕刻到四分之一時就應該磨一下,使刻刀更鋒利,然而他就偷了一次懶,沒有磨繼續使用,結果刻刀略呈粗糙,他就稍微用了一點力,結果花了他幾天創作的松樹蛋雕頃刻間成為一堆雞蛋殼。
六年多下來,華志明的右手中指磨出了厚厚的繭子,刻刀也磨短了,而一百多件蛋雕作品卻給他帶來了無數的自信與歡樂。蛋雕種類繁多,在“人物肖像”蛋雕,從古代帝王將相到現代名人,個個形象逼真,活龍活現;有“奔馬圖”蛋雕中,色調鮮明栩栩如生,酷似一幅徐悲鴻的奔馬圖畫呈現在您的面前,使您如醉如癡;在“花鳥魚蟲”蛋雕中,蟈蟈鼓翅飛鳴,花草迎風滴露,花香鳥語,金魚戲水,定會使您心曠神怡;在“詩文字畫”蛋雕中,正面刻有詩人肖像,背面刻有妙語詩文,又將書法融匯其中,可謂人物、詩文、書法融于一爐,如貯百寶,使人百看不厭,回味無窮。而華先生說他最擅長的卻是山水畫,亭臺樓閣最難畫,一磚一瓦需要一筆一筆勾勒,線條要越來越細。
一枚蛋雕賣了3000元
華先生告訴記者,蛋殼畫只有少數民間藝人業余制作,市場上很難一見,成為極少數人個人收藏和饋贈貴賓的佳品。他的一個蛋雕太湖作品曾被一位新西蘭人以3000元人民幣購買。他希望蛋雕能走進千家萬戶,把這項傳統的民間工藝發揚光大!無錫市民間藝術協會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延續大多靠口傳身授,有的僅僅靠子承父業,往往因許多民間藝人年逾古稀或相繼去世而失傳,現存的大多數尚未給當地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不少青少年對民間文化缺乏興趣,使得后繼人才缺乏。而資金的缺乏,使許多身懷絕技的民俗或民間藝人的技藝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全方位記錄。蛋雕是中國傳統民間文化遺產,目前無錫市只有華志明一個人研究。他希望熱愛這一行業的青年朋友能夠加入進來,將中國民族的民間文化繼續傳陳下去。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