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在葫蘆上的龜茲文化
雕刻在葫蘆上的龜茲文化
雕刻在葫蘆上的龜茲文化
11月1日,記者見到了剛剛參加過全國藝術博覽會返回烏市的馬江紅。
在她的家中,馬江紅拿起一個近半米高的鼓著圓圓大肚子、通體刻滿形態(tài)各異的佛教人物、泛著藍色釉彩光澤的大葫蘆,向記者娓娓講述葫蘆上的本生故事“阿舍王夢境淋雨圖”……
順著她那雙布滿劃痕的手的指引,葫蘆上的一個個人物,變得生動鮮活起來,圓圓胖胖的葫蘆也仿佛充滿了靈氣。
刻藝精微新境界
記者仔細地將眼前這個精美絕倫的大葫蘆瞧了個遍,不由得暗暗驚嘆。葫蘆的大肚子上,布滿了各種人物、花草、器皿,雕刻纖絲不亂,色彩繽紛,惟妙惟肖。
葫蘆雖大,但面積有限。將龜茲石窟中大面積的壁畫故事,濃縮在方寸之中,每一個人物的表情、動作都刻畫得非常精致,這其中不僅凝結了作者深厚的刀工技藝,更凝結了作者對龜茲文化的深刻理解。
馬江紅說,“龜茲壁畫的每一個故事,都使我受到感染,激發(fā)我的創(chuàng)作靈感。”
10月12日,馬江紅參加了在浙江杭州舉辦的全國第二屆藝術博覽會后,又馬不停蹄地前往北京參加全國第四屆民間工藝品博覽會。
在兩個博覽會上,馬江紅的作品得到了觀展人員、專業(yè)人士及媒體的關注;特別是在北京,國內(nèi)美術界、收藏界不少知名的專家、學者,給予她的作品很高的評價,她被譽為“龜茲壁畫葫蘆雕刻第一人”。
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部全運昌為她親筆題詞:“刻藝精微新境界畫風瑰麗古龜茲”;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張之鑄為她題詞:“龜茲魅力無限葫蘆藝術傳人”;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會長閆振堂題詞:“妙手雕葫蘆民族留傳統(tǒng)”……這些國內(nèi)著名的書畫家在博覽會現(xiàn)場真誠地鼓勵、支持她。
這位將龜茲壁畫雕刻在葫蘆上的女藝術家,將國內(nèi)著名專家贈給她的字畫一一展示給記者看,掩飾不住她內(nèi)心的激動與自豪。
“我為新疆人民爭了光,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龜茲文化,關注它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畫風瑰麗古龜茲
馬江紅與葫蘆雕刻結緣始于1992年。
那一年,在新疆師范大學美術系版畫專業(yè)畢業(yè)的馬江紅到喀什地區(qū)旅游,看到很多當?shù)孛褡迨止に嚾嗽谛螒B(tài)各異的葫蘆上烙畫;烙出的彩繪葫蘆上,人物形象生動,惟妙惟肖,非常美觀。這深深吸引了馬江紅。
學習版畫的她就想,能不能用刻刀在葫蘆上雕刻呢?
馬江紅買回一些葫蘆,開始了最初的嘗試:將一些民族圖案搬到葫蘆上。最初的嘗試得到了成功,在葫蘆上雕刻出的新疆風情人物作品,諸如《喀什印象》《沙漠之旅》《艾得萊斯》等,受到了業(yè)內(nèi)人士的好評。
可馬江紅自己不滿意、不知足。新疆風情是新疆藝術界都習慣于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怎樣才能賦予葫蘆更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呢?
經(jīng)過長時間的考慮,馬江紅將目光落到了位于阿克蘇地區(qū)境內(nèi)的克孜爾石窟。這里是古代西域龜茲文化的代表,是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的第一站,匯聚融合了中華文化及古希臘、羅馬、印度四種文化,比敦煌莫高窟還早幾百年,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
通過多次前往克孜爾石窟考察,馬江紅了解到,克孜爾石窟壁畫在歷史過程中毀壞嚴重,尤其是被國外探險隊盜走的許多精品,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毀于戰(zhàn)火。而且,目前的保存狀況也不容樂觀。
在痛惜國寶被毀壞之余,馬江紅決定,要通過手中的刻刀,將壁畫移到葫蘆上,努力使正在慢慢消失的文化流傳下去,讓更多的人能夠看到古老的龜茲壁畫,了解它、保護它。
1998年,馬江紅為了喜愛的葫蘆藝術,毅然辭去了收入穩(wěn)定的教師工作,專心致志地干起了她的葫蘆雕刻。馬江紅通過對龜茲壁畫多次臨摹、研究,以龜茲壁畫中的佛教因緣、本生故事為主題,運用“屈鐵盤絲”、“凹凸法”等畫法,陰刻陽刻、浮雕、鏤空等技術,使雕刻出的葫蘆色彩豐富、凹凸有致,立體感強;同時,將葫蘆特殊的形體與龜茲壁畫巧妙地融合到一起,使古老的龜茲壁畫煥發(fā)出了別樣的光彩。
每件作品從畫、刻到上色,都要耗時一年左右。
馬江紅已經(jīng)雕刻了100余件以龜茲壁畫為主題的作品,如今在手邊的有30件左右。在全國已是小有名氣的馬江紅,一件作品至少能賣5萬元,但是她一件也不想賣。在她看來,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解龜茲文化。
馬江紅告訴記者,她要將236個龜茲石窟中的壁畫全部都刻出來,將所有的龜茲壁畫都搬到葫蘆上,在全國各地展出。
“美術工作者有責任弘揚新疆的傳統(tǒng)文化,有義務去進行文化傳承。我想把葫蘆上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馬江紅深情地說。
用葫蘆傳承古老文化
馬江紅對葫蘆雕刻藝術的孜孜追求和對龜茲文化的傳承,引起了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國內(nèi)知名藝術家張之鑄的關注。
2005年偶然的一個場合,張之鑄看到了馬江紅的作品,立刻被這種獨特的雕刻藝術深深吸引了。從那時起,張之鑄就給予了馬江紅許多的鼓勵與支持。在他的幫助下,馬江紅在故宮博物院舉辦了自己的作品展;今年8月,張之鑄個人出資10萬元,為新疆龜茲葫蘆雕刻設立發(fā)展基金,以助葫蘆雕刻龜茲壁畫這種藝術形式能繼續(xù)傳承下去。
11月2日,記者電話采訪了張之鑄先生。他告訴記者,馬江紅的葫蘆雕刻在藝術形式和內(nèi)容上,在全國都是史無前例的。她采用葫蘆作為雕刻載體很獨特,雕刻手法也很獨特;其次,她用新疆特有的吊葫蘆來反映根植新疆的龜茲文化,賦予了作品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雕刻內(nèi)容很獨特。
張之鑄認為,馬江紅的葫蘆雕刻不僅是一種欣賞和收藏價值極高的藝術品,而且在龜茲文化破壞非常嚴重的今天,也是對新疆具有鮮明地域民族特色的克孜爾石窟壁畫極其有益的傳承,是對古老文化的一種拯救。
他希望馬江紅能夠在北京乃至全國、全世界辦展覽,讓更多的人了解新疆的葫蘆雕刻以及雕刻在葫蘆上的龜茲文化,引起人們對龜茲文化的關注,將這寶貴的精神財富傳承下去。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nèi)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