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臉”一雙“腳”搶鏡頭
一張“臉”一雙“腳”搶鏡頭
一張“臉”一雙“腳”搶鏡頭
今天上午,2007上海藝術博覽會正式開幕,來自全球14個國家的140多家畫廊在世貿商城恭候蜂擁而入的藝術愛好者。一位畫廊負責人說,都說近兩年市況不佳,但是從今年10月份開始,買畫的人又漸漸多了起來。另一位資深人士則認為,真正的重現熱潮大概要到明年春天。
在熱潮還沒到來的深秋,人們對藝術品的眼神卻專注了起來——大概,這反而是一個靜心打量藝術品的好時候。
技術派遇胡涂亂抹派
由于當代藝術的迅猛發展,今年藝博會上,當代藝術以及偏向現代派的作品明顯增多,不但在數量上與傳統美術平分天下,在吸引眼球上,更是明顯勝出。
但人們對于當代藝術的認識顯然還沒有跟上,現場,就有不少觀眾反映很多作品看不懂,有人戲稱,那些故意把人往丑了畫,正常人畫成塑料的、金屬的,正常的畫面再故意亂抹幾下,就是時髦的當代藝術了。
雖然大家都知道皇帝新衣的故事,但的確有那么多的當代藝術被追捧,要叫人心能靜下來,的確是有難度的。
畫倒了也沒人看出來
某畫廊這次特意租了足夠大展位,展出了好多尺幅碩大的當代藝術作品,雖然畫家大名從未聽說過,但不妨礙畫廊的強力推出,并以搶眼的畫面“雄辯”地告訴參觀者——你只能跟著我們走。
但是一位細心的觀眾發現,現場有兩幅差不多圖案的抽象畫并排掛著,卻是一個簽名在下,一個簽名在上,明顯是有一幅掛倒了。“掛倒了也能看,這就是當代藝術的‘魅力’。”觀眾如此戲謔道。
雅俗共賞作品仍不少
本市的大劇院畫廊長期力推雅俗共賞的作品,并沒有受當代藝術的逼迫,反而贏得了不少知音。他們此次帶來的法國雕塑家皮埃爾·馬特的青銅牛充滿力度與現代的美感,限量30件推出后,才開幕,就已經訂出好多。另外,他們帶來的趙爾俊、柳毅以及畫壇名師徐芒耀的幾位高徒的作品,不但有藏家常年吸納,也是藝博會上的搶手作品。畫廊負責人說,有技術含量的作品還是好賣,畫廊開了好些年了,藏家隊伍很穩定,希望大家對作品先懂了再收藏,這是畫廊的責任。
新奇作品最搶鏡頭
現場展板上突然爆出一張碩大的臉,別奇怪,這只是一件當代雕塑作品;旁邊白色帷幕下面露出一雙大腳丫,這也是雕塑作品。這樣的奇趣雕塑在藝博會里比比皆是,吸引了大量的好奇觀眾。
每年藝博會的雕塑總是很搶鏡頭,今年也不例外,羅丹的名作《吻》、達利、阿曼的現代雕塑都讓觀眾駐足,但是對于偶然發現的新奇作品,觀眾也會發出意外的驚喜聲。比如半島美術館展出的泠窯作品里,一幅攤在桌子上打了一半的瓷器麻將牌讓觀眾禁不住地贊嘆;韓國一位藝術家帶來的油畫與布料結合的作品本身已經夠新奇了,他還在圓環型的布中間安上了會走動的時針分針,變成了一個獨特的鐘。
為居家生活作參謀
藝博會常客、上海通藝術品公司,特意推出一個名為“居家·藏家”的主題展,根據藏家口味以及現代家庭的裝飾需求,為參觀者量身推出了不同價位以及適合不同裝修風格的陶瓷作品。其中,最顯示傳統工藝美感的杰作是一塊身價高達數百萬元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松茂的《三顧茅廬》;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是著名陶藝家解強的《春夏秋冬》四條屏瓷板,淡妝素衣的淑女氣質和什么樣的廳堂相配,解強的陶瓷大缸和陶藝家劉穎睿的瓷繪荷花石頭適合放在家里的什么位置,工作人員會向你詳細介紹;來自清華美院的女教授王小慧的當代雕塑作品美甲系列,用“混搭”方式呈現陶瓷美感,數十公分高的指甲雕塑上,描繪著古老的青花和漆器圖案,讓古今藝術融成一種新的時尚。
歷史畫已成稀缺資源
當大量現代派作品充斥藝博會之際,小部分歷史題材也吸引了觀眾的注意,畢竟,人文歷史的親切感始終都不曾消褪。本報資深編輯張達興潛心數年繪就幾幅歷史題材油畫今天首次亮相藝博會。其中《王者歸來》描繪嬴政隨母在趙國當人質獲釋的場面,雖然只是一個十歲的孩子,卻蘊含著一代帝王的境界,作品中還著力塑造了趙姬和呂不韋的形象。油畫《天下一家》表現唐太宗將文成公主遠嫁西藏時的場景,油畫《斷腸人在天涯》、《敦煌遺音》等也都是唐代題材。
傳統作品日漸尷尬
從藝博會上可以看出,當代藝術橫掃四方,傳統作品日漸尷尬,難免讓人發生價值判斷上的困惑。有位觀眾看了某幅當代藝術作品后笑稱,我也可以當畫家了。但了解了價格之后,卻不免咋舌。
一位畫廊界資深人士對記者表示,藝博會上胡涂亂抹的作品其實是畫壇浮躁的表現,現在的確存在非常多的不理性行為,比如僅憑一個觀念就可以當畫家之類,但真正決定一幅畫價值的,還是它的技術含量。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