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姍琉璃藝術綻放二十年光芒
楊惠姍琉璃藝術綻放二十年光芒
楊惠姍琉璃藝術綻放二十年光芒
時間:2007-11-15 00:00:00 來源:香港大公報
名家
>楊惠姍琉璃藝術綻放二十年光芒
 |
因創立中國第一個琉璃藝術工作室而馳名中外的臺灣藝術家楊惠姍,她的琉璃工房今年迎來二十歲生日。在第九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一場名為「影響二十」的琉璃藝術展覽正在上海琉璃工房琉璃藝術博物館舉行,全面回顧了楊惠姍及其團隊二十年來的創作故事。
中國首個琉璃工作室
楊惠姍是臺灣一九七○年代家喻戶曉的演員,曾連續兩年獲得臺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并曾在亞太影展獲得最佳女主角。一九八七年,楊惠姍在巔峰狀態離開電影,投身中國現代琉璃藝術,和張毅等七人在臺灣淡水鎮創建了琉璃工房,這是中國第一個現代琉璃藝術工作室。之后,他們苦心研究特殊的琉璃脫臘鑄造法,其作品獲北京故宮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敦煌研究院、英國維多利亞.艾伯特國立博物館、美國華盛頓國家婦女藝術館等收藏。同時,楊惠姍也是中國現代琉璃藝術的少數推動者之一,被譽為「中國現代琉璃藝術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今年,楊惠姍的新作《澄明之悟》又獲美國康寧玻璃博物館及紐約設計藝術博物館爭相收藏。
聲光影展現二十年
「影響二十」琉璃藝術展覽結合光影和聲響,既是楊惠姍個人作品展,又是中國現代琉璃藝術二十年成就展,記錄了藝術家行進的軌跡,又是中國現代琉璃藝術發展進程的寫照。
尚未走進展場,率先驚動人們視線的是那原已成為琉璃中國博物館標志,高掛外墻上的巨型金色牡丹被一件更大的不銹鋼絲網牡丹取而代之;這個鋼鐵結構的龐然大物幾乎籠罩了整座博物館,長三十八米、寬七點八米,總重接近二點五噸的不銹鋼構件直接暴露在空氣中,散發出沉重而且堅固的金屬質感;與之相反,無數個結構聯成的大小參差的鏤空處又增添了大量虛無飄浮的色彩,兩種極致的視覺形象交錯成一幅立體的街景。這件戶外公共空間的裝置藝術被命名為《是牡丹,終究開放》,有人斷言它就是楊惠姍內心的投影。
展區之一,一件直徑七十七點四公分的無色透明琉璃作品《澄明之悟》格外引人注目;在今年三月紐約Leo Kaplan Modern舉辦的現代琉璃藝術聯展中,該作品同時被著名的玻璃機構美國康寧玻璃博物館與紐約藝術與設計博物館競相收藏。而在展覽現場,它面對數量多達九臺的DLP投影機及其中投射出的多重畫面、色彩、聲音展開對談。每一次影像材料與作品的演繹,都帶動作品呈現出不同的欣賞語境,引導觀衆進入特定的情景。
在另一個展區,取材于敦煌莫高窟第三窟元代手繪的《今生大愿.千手千眼觀音》壁畫占據了整個墻面。隨著觀衆抬頭仰視著整個壁畫真實地在眼前逐漸斷裂、剝落、直到完全消失,想象著六百年的風沙慢慢吹散面前真實的景象,縱使知道這個幻象背后是科技在起力量,但強烈的感染力仍然令人們想用手去親自觸摸已經空白的墻體。這尊千手千眼觀音像也是得到敦煌研究院認同的第四百九十三號洞窟的作品。
四大主題作品娓娓道來
本次展覽中,楊惠姍將近年來最得意的作品傾囊推出。分為「今生大愿」、「多情花好」、「澄明之悟」和「無相無無相」四大系列。楊惠姍對此都有自己的解釋。
關于「多情花好」系列,表達了她對法國新藝術琉璃巨匠艾米爾.加列(Emile Gall?)的花瓶的孺慕,藉中國的「梅、蘭、菊、竹」,用手捏塑拙樸的鉢,再經精妙定色,放入琉璃粉料進窰爐脫臘精鑄,呈現出充滿詩情畫意的琉璃四君子鉢。以自然的水彩筆觸,一筆一畫地描繪,粉彩而淡雅。
如前所述,「今生大愿」原型取自敦煌莫高窟第三窟的元代壁畫。現場一尊已完成的琉璃千手千眼觀音作品高九十七公分高的觀音像,起名《千手千眼千悲智》,是這一系列的作品之一。作者想透過這清澈的琉璃,抒發對人生的思考,啓迪觀衆一起來探究激情泛濫的、定義泛濫的社會里面,有沒有忽略了我們真正應該珍惜的東西,當文化里沒有嚴肅的思考,當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被忽略時,是不是應該有某種刺激和反省。
而用沒有顏色的各種花朵組成的「澄明之悟」系列,向人們展示了透明的「花好月圓」。楊惠姍認為,對中國人而言,「花好月圓」并不僅指花、月,同時是「人」的境界的象征。琉璃材質是一種「警示」的藝術,人生苦短,和琉璃一樣脆弱,加上在光影投射下的變幻感覺,始終提醒著人們「無常」的概念。
和「花好月圓」相對的生命面相的另一面就是「無相」。在看過了繁花后,再去靜下心來欣賞「無相無無相」,想必會有更多新的感悟。楊惠姍運用了「脫臘鑄造法」和「熱澆鑄法」兩種技法,把事先已脫臘鑄造好的佛像,預熱之后,安放在沙模之中,然后澆入融化玻璃液,封住,凝固。如此,同時也「升華」了她自己和她的信念。
「影響二十」展期至十一月二十五日。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