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寧陶吳鎮土墩墓進入搶救性發掘
南京江寧陶吳鎮土墩墓進入搶救性發掘
南京江寧陶吳鎮土墩墓進入搶救性發掘
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隊正在江寧區陶吳鎮對一座兩三千年前的土墩墓進行搶救性發掘。昨天,記者在現場采訪時發現,這座土墩墓3年前已經被盜過,如今又因工程建設需要即將消失,它折射的是我省境內數千座土墩墓遭受盜墓和工程的雙重威脅,正以每年上百座的速度消失的現狀。
發掘現場是一個直徑54米、高7.2米的土墩,30多個民工用鐵鍬一點點地鏟土、運土。周邊2000多畝土地基本被平整得寸草不留,土墩就像一個孤島,考古發掘完成后,也將被夷為平地。
據考古領隊介紹,這座土墩墓2004年就曾被盜過。考古隊員在墩下撿到了春秋時期的陶片,初步推斷該墩是春秋時期的墓葬,規模屬于中等偏上。
土墩墓頻頻被盜,一方面說明盜墓者的貪婪和猖獗,另一方面也給我們出了一個難題:很多土墩墓地處荒郊野外無人看管,墩上草木茂盛又給盜墓者提供了隱蔽,如何斬斷盜墓賊伸向土墩墓的黑手是對文物保護工作的一個考驗。
據了解,土墩墓是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江南的墓葬形式,呈現一墩多層多墓的結構。由于文獻記載很少,因此這段青銅時代留給我們的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影像,要想破解江南地區的社會情況,基本要依靠對土墩墓的考古發掘。據不完全統計,我省境內共有3000多座土墩墓,然而隨著大規模建設工程上馬和盜墓的猖獗,它們正以每年100座以上的速度在消失。
如何破解土墩墓保護這道難題?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開出了三個“藥方”:一是在寧鎮常土墩墓密集的地區,劃定一個集中保護區,確保保護區內的土墩墓不再遭到破壞;二是建一個土墩墓博物館,不僅對區域內的土墩墓的文物進行陳列,展示其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而且要成立專門研究機構,在研究的基礎上拿出更好的保護辦法;三是工程建設應先進行文物評估,爭取在立項階段就盡量避開土墩墓密集的區域,避免施工中破壞了再進行搶救性發掘的被動局面出現,讓盡量多的土墩墓在自然狀態下陪伴人們更久。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