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留下一幅畫 媳婦考證其歷史
公公留下一幅畫 媳婦考證其歷史
公公留下一幅畫 媳婦考證其歷史
專家解開謎團:作者曾是清末進士,與齊白石齊名
家住市區(qū)松鶴社區(qū)的王女士家有一幅畫,是從她公公手中繼承下來的,她與老伴兩人自己查書,想了解這幅畫到底是哪個年代的作品,但始終找不到答案,于是打進晚報熱線82828110求助。
公公去世時留作紀念
昨天下午,記者在王女士家看到了這幅立軸的畫。整幅畫裝裱之后長度有兩米左右,畫作部分高約80厘米,寬約35厘米。左上有“乙丑閏月蓮花盒寓意”字樣,下有落款“姚華茫父”,并蓋有同名篆體印章。畫面中心是幾朵黃色牡丹狀花卉。
王女士說,這幅畫原本是她公公的,早在上世紀50年代,她和老伴剛談戀愛時到他家去玩,就看到在廳堂里掛著這幅畫。“我和老伴都出生在上海,兩人是初中同學。我第一次去他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墻壁上全部都是字畫,掛得滿滿當當,其中就有這幅畫。”
兩人大學畢業(yè)之后去了東北,從東北回來又去了舟山,直到1988年開始定居嘉興。王女士說,1982年,82歲的公公病重,去世之前召集所有的子女回家,他對大家說,他沒有留下什么值錢的東西,屋中的所有東西大家只要喜歡就拿幾件回去作個紀念,于是兩人就拿了這幅畫。
“畫拿回來之后就一直存放在柜子里,基本上沒有打開過。所謂睹物思人,有時搬東西時看到就會想起老人家。我們心里一直有一個疑問,就是這幅畫到底有多少年了。”
姚華曾與齊白石齊名
帶著這個疑問,記者咨詢了嘉興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姚華字重光,號茫父,貴州人,1904年中進士,后定居北京,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學者、詩人和書畫家。戊戌變法時東渡日本,就讀于法政大學。歸國后任郵傳部船政司主事兼郵政司科長。但不久后辭官,住在宣武門外蓮花寺。民國初年,曾任參議院議員、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長。后因軍閥混戰(zhàn)、政局動蕩,隱居在寺中,以出售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詞、書畫為生。
姚華多才多藝,他還是著名的戲曲理論家,與王國維和吳梅曾被譽為鼎足而立的一代曲學大師。他的字畫冠絕京華、馳譽中外,與陳師曾、齊白石齊名,同為畫壇主將。
而畫中的乙丑年,應該是1925年,畫是姚華隱居于蓮花寺時所作,當為其晚年作品。至此,王女士也終于解開了這個壓在心頭幾十年的疑問。“公公在世的時候,對收藏的這些字畫如數(shù)家珍,可惜晚年的時候我們都沒能陪伴在他身邊,所以對這些東西都不熟悉,等他過世了,我們都不知道它們的來源和年代。”王女士表示,她會把公公留下的這幅畫當作傳家寶珍藏。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