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是798在藝術展示和交流中最重要的核心價值,一旦房租漲得太快,798將變成以藝術為包裝、以商業為實質的場所,藝術將會遷徙。”
11月初,“2007北京798創意文化節——暨718大院走過50年”活動無聲無息地宣告落幕。
在為期一個多月的時間里,798藝術區建設管理辦公室為北京798藝術區前身、原718聯合廠舉行了一系列慶祝50周歲生日的活動。讓人感到奇怪的是,這座著名時尚藝術區的活動卻辦得如此“靜悄悄”。
除了當天文化節開幕式上有個國外樂隊的演奏還算熱鬧外,“從工廠到藝術區”國際對話和“創意建筑——關于時間和空間的記憶”等展覽,觀眾寥寥無幾。走進藝術區,也和往常一樣,工廠內,生產機器照舊轟鳴,畫廊及工作室中,幾個時髦青年和外國游客往來穿梭。而且,還有相當多的畫廊或工作室在“大興土木”地搞裝修。如果不是798大門外的過街天橋上掛著宣傳橫幅,很難讓人知道,這是“798藝術區推出本年度的第二道文化藝術盛宴”。
798創意文化節為何如此冷清?
“與今年4月份的798藝術節不同,現在進行的是創意文化節。主要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偏重經濟方面。創意文化節的出發點跟藝術關系不是很大,也沒有特別像樣的藝術活動,所以藝術家不關注,也就顯得冷清了。”
說這話的是徐勇。他是2003年“再造798”以及2004年“798藝術節”的前身“大山子藝術節”的發起人之一,算798藝術區的“老人”了,親身經歷了798從工廠到藝術區的轉變過程。
舊就讓它徹底舊,新就讓它徹底新
798的前身是大型國有軍工企業——新中國“一五”期間建設的“北京華北無線電聯合器材廠”,即718聯合廠。1964年718聯合廠分家,才有了798廠。
798廠衰落于上世紀80年代末,這個紅極一時的企業陷于停產半停產狀態。2000年年底,經過企業調整,798、706等6個工廠合并為七星集團。資產重新整合后,一部分廠房閑置。為使這部分房產得到充分利用,七星集團將這些廠房陸續出租。
2002年2月,美國人羅伯特租下了這里120平方米的回民食堂,改造成前店后“廠”的“東八時區書吧”。羅伯特是做中國藝術網站的,一些經常與他交往的人也先后看中了這里寬敞的空間和低廉的租金,紛紛租下一些廠房作為工作室或展示空間。798藝術家群體的“雪球”,就這樣滾起來。
徐勇是2002年來798的,那時,羅伯特已經入駐廠區。
“當年進來的時候,沒有想到798會發展成今天的規模。”徐勇說,當時,很多藝術家覺得,798不僅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而且廠房非常漂亮,其空間結構特別適合做藝術家工作室和作品展廳,另外,租金也才每天每平方米6毛錢。
徐勇花了8個月時間,投入100多萬元,打造了自己的“領地”——“時態空間”。“這在當時要冒很大風險。出租之初,七星集團就打了招呼,這片廠區已被規劃為‘中關村電子城’用地,2005年可能被拆除,那么前期的投入也就白費了。”徐勇說,“可是,藝術家都非常感性,認為這個地方太好了,覺得能做幾年是幾年,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改造起來。”
徐勇他們用高壓水槍沖墻壁,白灰剝落,里面露出了“毛主席萬歲”的大紅標語,他們欣喜異常,覺得特珍貴,又接著沖,終于把外面這層涂料沖掉。墻上的管道和暖氣被改到地下;墻面空出來做展覽用;車間辦公室和機器間被改成當代藝術書店和酒吧;大廠房按原來模樣保留,連機床都沒動,只不過刷了一層漆。徐勇說,舊就讓它徹底舊,新就讓它徹底新,將過去和未來,展示在一個空間里。
無心插柳,一切活泛起來了
藝術家的闖入,和他們有聲有色的當代藝術活動,改變了工廠原有的規劃。
“七星集團一開始把廠房廉價地租給我們,是對閑置廠房的一種利用,屬于當時的權宜之計。但無心插柳柳成蔭,想不到這里形成了一個藝術區。”
2003年4月,徐勇和藝術家黃銳發起以“再造798”為主題的當代藝術展,798內所有藝術空間,都在同一天對外開放。“一天之內來了上千人,是北京當代藝術活動從來沒有過的規模”。隨之而來的“非典”時期,以抗擊非典為主題的“藍天不設防”藝術展在此舉辦;當年9月,名為“左手與右手”的中德文化藝術展開幕……一年中舉辦3次大型展覽,798的先鋒藝術名聲一下子叫響了。
從2004年開辦的“大山子藝術節”,參與的藝術家和機構,也在逐年快速遞增,從2004年的10家左右,到2005年的40多家,再到2006年的80多家,落地798的當代藝術活動呈現了跳躍式發展,成為一種耐人尋味的文化現象。
同在2004年,既在798租有雕塑工作室,又身為北京市人大代表的李象群向北京市人大遞交了《保留一個老工業的建筑遺產、保留一個正在發展的藝術區》的議案,建議暫停把798變成中關村電子城的大規模拆建計劃。
“由于藝術家的活動非常前衛,導致2003年到2004年期間,工廠與藝術家之間產生很大矛盾與分歧。當時,藝術家被工廠方面稱為‘引狼入室’或‘引虎上山’。朝陽區區政府曾多次出面進行協調。”徐勇說,后來,北京市政府領導先后對798進行了明察暗訪,形成了一個基本意見,即“看一看,管一管,論一論”的九字方針。
直到2006年年初,北京市政府正式把798藝術區列入北京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這一政策的出臺,促成798發展歷史上的重要轉變。2006年3月,朝陽區區委與七星集團等單位共同組建的798藝術區建設管理辦公室成立。從此,由藝術家發起創辦的“大山子藝術節”也“變更”為798藝術區建設管理辦公室組織的“798藝術節”。
靠藝術家搞創作、搞展覽起家的798,如今成為雕塑、繪畫、攝影、設計等各種文化藝術形式匯集的聚集區。
藝術還是商業:北京留不留 798
藝術還是商業:北京留不留 798
藝術還是商業:北京留不留 798
“藝術創作是798在藝術展示和交流中最重要的核心價值,一旦房租漲得太快,798將變成以藝術為包裝、以商業為實質的場所,藝術將會遷徙。”
11月初,“2007北京798創意文化節——暨718大院走過50年”活動無聲無息地宣告落幕。
在為期一個多月的時間里,798藝術區建設管理辦公室為北京798藝術區前身、原718聯合廠舉行了一系列慶祝50周歲生日的活動。讓人感到奇怪的是,這座著名時尚藝術區的活動卻辦得如此“靜悄悄”。
除了當天文化節開幕式上有個國外樂隊的演奏還算熱鬧外,“從工廠到藝術區”國際對話和“創意建筑——關于時間和空間的記憶”等展覽,觀眾寥寥無幾。走進藝術區,也和往常一樣,工廠內,生產機器照舊轟鳴,畫廊及工作室中,幾個時髦青年和外國游客往來穿梭。而且,還有相當多的畫廊或工作室在“大興土木”地搞裝修。如果不是798大門外的過街天橋上掛著宣傳橫幅,很難讓人知道,這是“798藝術區推出本年度的第二道文化藝術盛宴”。
798創意文化節為何如此冷清?
“與今年4月份的798藝術節不同,現在進行的是創意文化節。主要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偏重經濟方面。創意文化節的出發點跟藝術關系不是很大,也沒有特別像樣的藝術活動,所以藝術家不關注,也就顯得冷清了。”
說這話的是徐勇。他是2003年“再造798”以及2004年“798藝術節”的前身“大山子藝術節”的發起人之一,算798藝術區的“老人”了,親身經歷了798從工廠到藝術區的轉變過程。
舊就讓它徹底舊,新就讓它徹底新
798的前身是大型國有軍工企業——新中國“一五”期間建設的“北京華北無線電聯合器材廠”,即718聯合廠。1964年718聯合廠分家,才有了798廠。
798廠衰落于上世紀80年代末,這個紅極一時的企業陷于停產半停產狀態。2000年年底,經過企業調整,798、706等6個工廠合并為七星集團。資產重新整合后,一部分廠房閑置。為使這部分房產得到充分利用,七星集團將這些廠房陸續出租。
2002年2月,美國人羅伯特租下了這里120平方米的回民食堂,改造成前店后“廠”的“東八時區書吧”。羅伯特是做中國藝術網站的,一些經常與他交往的人也先后看中了這里寬敞的空間和低廉的租金,紛紛租下一些廠房作為工作室或展示空間。798藝術家群體的“雪球”,就這樣滾起來。
徐勇是2002年來798的,那時,羅伯特已經入駐廠區。
“當年進來的時候,沒有想到798會發展成今天的規模。”徐勇說,當時,很多藝術家覺得,798不僅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而且廠房非常漂亮,其空間結構特別適合做藝術家工作室和作品展廳,另外,租金也才每天每平方米6毛錢。
徐勇花了8個月時間,投入100多萬元,打造了自己的“領地”——“時態空間”。“這在當時要冒很大風險。出租之初,七星集團就打了招呼,這片廠區已被規劃為‘中關村電子城’用地,2005年可能被拆除,那么前期的投入也就白費了。”徐勇說,“可是,藝術家都非常感性,認為這個地方太好了,覺得能做幾年是幾年,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改造起來。”
徐勇他們用高壓水槍沖墻壁,白灰剝落,里面露出了“毛主席萬歲”的大紅標語,他們欣喜異常,覺得特珍貴,又接著沖,終于把外面這層涂料沖掉。墻上的管道和暖氣被改到地下;墻面空出來做展覽用;車間辦公室和機器間被改成當代藝術書店和酒吧;大廠房按原來模樣保留,連機床都沒動,只不過刷了一層漆。徐勇說,舊就讓它徹底舊,新就讓它徹底新,將過去和未來,展示在一個空間里。
無心插柳,一切活泛起來了
藝術家的闖入,和他們有聲有色的當代藝術活動,改變了工廠原有的規劃。
“七星集團一開始把廠房廉價地租給我們,是對閑置廠房的一種利用,屬于當時的權宜之計。但無心插柳柳成蔭,想不到這里形成了一個藝術區。”
2003年4月,徐勇和藝術家黃銳發起以“再造798”為主題的當代藝術展,798內所有藝術空間,都在同一天對外開放。“一天之內來了上千人,是北京當代藝術活動從來沒有過的規模”。隨之而來的“非典”時期,以抗擊非典為主題的“藍天不設防”藝術展在此舉辦;當年9月,名為“左手與右手”的中德文化藝術展開幕……一年中舉辦3次大型展覽,798的先鋒藝術名聲一下子叫響了。
從2004年開辦的“大山子藝術節”,參與的藝術家和機構,也在逐年快速遞增,從2004年的10家左右,到2005年的40多家,再到2006年的80多家,落地798的當代藝術活動呈現了跳躍式發展,成為一種耐人尋味的文化現象。
同在2004年,既在798租有雕塑工作室,又身為北京市人大代表的李象群向北京市人大遞交了《保留一個老工業的建筑遺產、保留一個正在發展的藝術區》的議案,建議暫停把798變成中關村電子城的大規模拆建計劃。
“由于藝術家的活動非常前衛,導致2003年到2004年期間,工廠與藝術家之間產生很大矛盾與分歧。當時,藝術家被工廠方面稱為‘引狼入室’或‘引虎上山’。朝陽區區政府曾多次出面進行協調。”徐勇說,后來,北京市政府領導先后對798進行了明察暗訪,形成了一個基本意見,即“看一看,管一管,論一論”的九字方針。
直到2006年年初,北京市政府正式把798藝術區列入北京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這一政策的出臺,促成798發展歷史上的重要轉變。2006年3月,朝陽區區委與七星集團等單位共同組建的798藝術區建設管理辦公室成立。從此,由藝術家發起創辦的“大山子藝術節”也“變更”為798藝術區建設管理辦公室組織的“798藝術節”。
靠藝術家搞創作、搞展覽起家的798,如今成為雕塑、繪畫、攝影、設計等各種文化藝術形式匯集的聚集區。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