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挖西泠印社的墻腳,挖到“寶”!
挖挖西泠印社的墻腳,挖到“寶”!
挖挖西泠印社的墻腳,挖到“寶”!
西泠印社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真可謂到處是寶。日前,西泠印社工作人員在墻角挖掘出若干塊珍貴名人石刻。
昨天,西泠印社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在記者面前,西泠印社社委會文物處處長王佩智長吁了一口氣,“現在總算弄清這些碑了。”王佩智介紹,從發現至今,歷時五個多月,西泠印社相關人員一直在整理、研究。在西泠印社內墻角共發掘出“西泠紅梅碑”、“古長生庵碑記”、“疏浚西湖碑記”,以及吳昌碩書寫的“錢塘翁又魯殘碑”。這四塊石刻,再加上西泠印社庫房里存放的一批,這次共整理出六十多塊石刻。其中包括“乾隆御筆詩文”、“鄭板橋畫竹”、“吳昌碩題羅兩峰畫佛”、“吳昌碩繪達摩坐像”、“岳飛書法”、“乾隆題羅漢圖”、“王震繪吳昌碩題十六應真像”等一批從明代至近代有學研和審美價值的名家碑刻。
第一塊挖出“西泠紅梅碑”
這些石刻怎么會被發掘出來的?王佩智說,今年初,很多上了年紀的市民說,以前西泠印社墻邊豎有幾塊碑的,后來都不見了,不知道怎么回事。當時西泠印社有關部門正在深入研究碑刻,聽到這些傳言,就有意識地到前面的院子里去挖了一下。王佩智說,也不是非常重視,只是挖挖看。沒想到只在墻腳一挖,就發現了這些寶貝。“當時第一塊出土的是西泠紅梅碑。”回憶當時的情景,王佩智仍有些激動。“杭州一共有兩塊以梅花命名的碑,一是‘梅石雙清碑’,慣稱梅花碑,現在北京。另一塊就是西泠紅梅碑了。這是清代畫家彭玉麟畫的,原來豎在俞樓前,見證了俞樓的落成,彭玉麟畫好后,俞曲園很感興趣,就在上面題了跋。”
還有一塊“疏浚西湖碑記”,寫的是清代巡撫顏檢疏浚西湖,興修水利的事。王佩智認為,這塊碑的發現,對西湖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實證資料。“當時,這塊碑已斷成了五六塊,但每一塊還是很重,我們花了很大力氣,才把它修補好。”這幾塊古碑都埋在一起,他們花了好幾天時間,才把這些古碑全部挖出來。
這幾塊古碑為何會被埋在地下,現在已很難考證。如今,三塊古碑被重新豎在西泠印社的墻邊,靜靜地訴說著歷史。
乾隆題羅漢圖彌足珍貴
與挖掘出的古碑同樣有價值的,是一批重新發現的名家碑刻。據介紹,西泠印社庫房藏品有上萬塊石碑,而一批古碑被放在一隅,以前鮮有人問津,這次結合挖掘出來的古碑一起整理,發現了大批珍貴古碑。其中“乾隆題羅漢圖”共有四塊,上刻有“惟精惟一”、“意在筆先”、“慈云普護”,這些是乾隆用的閑章,另有“乾隆宸翰”一印,也是乾隆常用的印章。據了解,羅漢圖為貫休所繪,共有十六幅,這次只發現了四塊,但也彌足珍貴。
據介紹,“乾隆御筆詩文”、“岳飛書法”、“吳興祚詩文碑”、“彭玉麟詩碑”、“徐琪書《俞樓記》殘片”等名家書法石刻將為書法愛好者帶來福音。而“乾隆題羅漢圖”、“鄭板橋畫竹”、“王震繪吳昌碩題十六應真像”等畫像石刻對繪畫藝術的愛好者來說,有一定的臨摹和研究價值。
這批石碑的發現,既進一步印證了西泠印社收藏系列的選擇視野,也為其他門類的研究提供了參考史料。目前,西泠印社將進一步拓展研究成果,結集出版,讓更多的金石書畫愛好者有機會分享。有機會的話,還將展出這些古碑的拓片。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