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1907年生于江蘇徐州,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畫研究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第五、六、七屆
全國政協委員。李可染13歲從鄉賢錢食芝學中國畫,1929年考入杭州國立藝術院研究生班,師從林風眠、克羅多專攻西畫。1931年以后,李可染以滿腔愛國熱忱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他于1938年加入郭沫若領導的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三廳,先后在武漢、長沙、重慶等地繪制大量抗日救亡宣傳畫。李可染的藝術創作在60年代以后進入了高峰,他的山水畫氣象沉雄,韻致幽深,在構圖、筆墨、意境等方面均取得了創造性的突破。他卓越的藝術成就在海內外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享有崇高的聲譽。
求學生涯
李可染出生在江蘇徐州的一個廚師家庭,自幼喜歡寫字畫畫。13歲時,拜在徐州畫家錢食芝門下,學畫山水。錢食芝深喜這個小弟子,曾在題畫中稱贊道:“童年能弄墨,靈敏世應稀,汝自鵬搏上,余慚?退飛。”16歲,考入上海美專師范科,22歲,他以同等學歷投考國立杭州藝專研究部。該研究部是培養西畫研究生的,而李可染沒學過油畫;他抱著一拼的態度,臨時向另一位考生學了些門道,考試時根據少年時畫戲曲人物的夸張手法大膽涂畫,沒想到林風眠校長十分欣賞,認為大可造就,破格錄取。
初入學時,李可染素描很差,他不分晝夜地苦練,一年后竟成為全校素描成績最高的學生。當時的杭州藝專,學術氣氛很濃厚,中、外籍教師經常向學生介紹西方近、當代藝術,李可染在學畫之余,還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眼界大開。1930年,他參加了左翼學生組織的“一八藝社”,魯迅曾寫《一八藝術社習作展覽會小引》,稱贊他們的作品“是新的、年輕的、前進的”。1932年,國民黨政府取締一八藝社,許多成員被學校開除。本來已經留在學校工作并準備送法國留學的李可染,也未能幸免。林風眠沒能力留住他,派人送去60塊錢,讓他快快離校,自尋生路。
拿起筆,做刀槍!
1930年,李可染與著名戲曲家蘇少聊的女兒蘇娥結為伉儷。二人是因為都喜愛美術和京劇而走到一起的,琴瑟和諧。李可染從杭州回來后,在當地民眾教育館擔任美術干事,上海“一·二八”事變后,國人的抗日呼聲一天天高漲。李可染利用在民眾教育館的條件,以畫筆做武器,創作了很多抗日宣傳畫和漫畫。“七七”事變后,他又組織了宣傳隊,乘牛車到村鎮里宣傳。當年底,南京大屠殺的消息傳來,他義憤填膺,決心去大后方。他先到西安,再到武漢,參加了由郭沬若領導的政治部三廳的工作。李可染和老同學力揚合作,在武漢和從武漢撤退的路上,創作了一大批尺幅巨大的宣傳畫,這些畫都畫在布上,用墨筆勾畫,敷彩薄,是一種粗狂強勁的風格。
金剛坡下的藝術生活
1939年春,李可染隨三廳到重慶。剛安頓下來,他就得到一個極為不幸的消息:蘇娥于上海病逝。李可染是重感情的人,但在戰爭環境里,他只能把痛苦埋在心頭,從此患了失眠和高血壓癥。這期間,他住在重慶郊外的金剛坡,房子靠近一間牛棚,他夜不成眠,總是聽見水牛吃草和喘氣的聲音。他想到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詩句,覺得人也應像牛那樣默默地奮斗。從此,他開始用水墨畫水牛,用水彩畫金剛坡周圍的風景。
1942年,李可染的一些水彩、水墨風景被徐悲鴻偶然看到,大為欣賞,他托人帶信,要用自己的畫換李可染的一張畫。徐悲鴻這種真誠提攜后進的精神,使李可染大為感動。二人從此訂交。次年,國立藝專聘請李可染出任國畫講師,他覺得自己的傳統功夫不夠。于是下苦功鉆研傳統。
在國立藝專,李可染認識了在雕刻系就讀的鄒佩珠,除了美術上的共同志趣,他們還都喜歡京劇,鄒佩珠甚至能唱整折的老生戲。每當友人相聚,鄒佩珠清唱,必是李可染拉琴。兩人自然而然地相愛了。李可染以畫牛出名,鄒佩珠是7月7日出生,正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相應,一時傳為佳話。1943年,在老校長林風眠的主持下,他們結為夫妻。
意筆寫人物
李可染在40年代主要畫意筆人物。意筆者,筆簡意足之謂也。畫意筆人物需要功力,更需要才情。李可染正是有靈性有幽默感的畫家。他筆下的漁夫、兒童、書生、仕女、鐘馗、隱士等等,都質樸、稚拙、詼諧、親切,好像都活得有滋有味,洋溢著樂趣。李可染熟悉民間藝術,又愛京劇,京劇中的丑、末角色都與幽默有緣。熟悉李可染的人都知道,他經常能慢聲細語說出令人絕倒的故事,其出色的意筆人物,是這些因素綜合塑造而成的。
1944年冬,為了給降生的孩子(李小可)準備生活用品,李可染在重慶舉辦了一次個展。徐悲鴻寫了序言,老舍寫了一篇熱情洋溢的評論。評論說:“在窮苦中,偶爾能看到幾幅好畫,精神為之一振,比吃了一盤白斬雞更有滋味!幸福的很,這一次入城就趕上了可染兄的畫展……論畫人物,可染兄的作品恐怕要算國內最偉大的一位了……可染兄的人物是創造,他說那是杜甫,那就是杜甫,他要創造出一個醉漢,就創造出一個醉漢———與杜甫一樣可以不朽!”“可染兄極聰明地把西畫中的人物表情法,搬運到國畫里來,于是他的人物就活了。他的人物有的閉著眼睛,有的睜著一只眼,閉著一只眼,有的挑著眉,有的歪著嘴,不管他們的眉眼是什么樣子吧,他們的內心和靈魂,都由臉上鉆出來,可憐的或笑著的活在紙上,永遠活著!”
拜師齊白石
李可染最初是透過徐悲鴻熟悉齊白石的。徐悲鴻在重慶盤溪的家,離李可染住所不遠,在交往中,他把所藏齊白石的幾十件原作,都拿給李可染觀賞,還介紹齊白石如何從一個木匠,成為杰出藝術家的艱苦歷程。李可染激賞白石老人的藝術,也為他平凡而傳奇的經歷所感動。抗戰勝利后,國立藝專由重慶復原,重新分為國立杭州藝專和國立北平藝專,兩個學校爭聘李可染去任教,他選擇了北平藝專,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北平有齊白石。
1946年,39歲的李可染經徐悲鴻引見,拜見了86歲的齊白石。他拿畫給白石老人看,老人先是坐著,看著看著就站起來問:“誰是李可染?你就是李可染吧!你的畫才是真正的大寫意!”從此他們成了忘年交。一次,白石老人突然問:“可染,你愿不愿意拜師?”可染說:“我沒有什么東西孝敬您老人家,不敢行拜師禮。”老人聽了十分高興,說:“不用你花錢,我有錢。”當天留他吃飯,舉行了拜師禮。直到1957年齊白石去世,李可染相隨老人整整十年,成為白石老人晚年最得意的學生。齊白石愛李可染的才華,也喜歡他的實在,無論什么事情,都愿意讓他去辦。事情不管多么麻煩、瑣碎,李可染和夫人鄒佩珠都耐心去做,并盡最大的努力做好。在他看來,齊白石是一座藝術上的高山,能為老師做一點事,是一種幸福。齊白石對李可染的藝術十分推重,曾在畫上題道:“昔司馬相如文章橫行天下,今可染弟之書畫可橫行矣。”他憑著豐富的人生和藝術經驗,看出李可染是繼他之后大有希望的藝術家。
李可染是個善于學習的人。從畫面上看,他的山水、人物,都不像齊白石,他也極少臨摹齊白石的作品。他曾多次談過,自己一是學白石老人對藝術的真誠與勤奮,二是學齊白石的筆墨,特別是力透紙背的慢行筆畫法。在拜師齊白石之前,他的水墨以勾勒和潑墨為主,行筆很快,生動有余而沉厚不足。他從白石老人的用筆悟到“慢”的方法與意義,他后來的山水畫,主要從這個“慢”字上尋求筆墨的內在意蘊。他曾記述說:“白石老師晚年作畫,喜歡題‘白石老人一揮’幾個字,不了解的就會想到大畫家作畫,信筆草草一揮而就。實際上,老師在任何時候作畫都是很認真很慎重,并且是很慢的,從來都沒有如一些人所想像那樣‘一揮而就’過。他寫字也是一樣,比如有人請他隨便寫幾個字,他總是把紙疊了又疊,前后斟酌,有時字寫了一半,還要抽出筆筒里的竹尺在紙上衡量衡量,使我這個在旁按紙的人都有點著急,甚至感到老師做事有點笨拙,可是等著這字畫懸掛了起來,馬上又會使你贊嘆,你會在那厚實拙重之中,感到最大的智慧和神奇。”李可染在山水畫教學中反復講:“線的基本原則是畫的慢,留得住,每一筆要送到底,切忌飄,要控制的住。”大抵都源自對白石老人筆墨的學習。
重新發現自然美
李可染產生革新山水畫的想法,始于1950年。他當時的口號是“深入生活”和“接受選擇”,用他后來的話說,是“精讀大自然”,而精讀的方法唯有寫生。他的寫生貫穿于50至80年代,而集中于1954至1959年,先后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廣東、廣西、陜西諸省,每次出去少則兩個月,多則半年以上,都畫回大量作品。最久的一次八個月,行程兩萬多里,得畫兩百余幅。為了一個好的景色,他經常徒步走數十里;每畫一幅寫生都要坐幾小時甚至一天。在荒山野地之中,渴了喝幾口涼水、餓了吃兩口硬燒餅的境況是常事,有時還會遇到狂風大雨、急流險灘。為了寫生,他付出了堅苦的代價。
1954年,在北京舉辦了“李可染、張仃、羅銘寫生畫展”,引起了畫界震動和爭論。面對爭論,李可染刻了兩方印:“可貴者膽”“所要者魂”,并繼續他的寫生旅程。1959年,中國美術家協會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八大城市舉辦題為“江山如此多嬌:李可染水墨寫生展”,并出版《李可染水墨寫生畫集》,他在山水畫壇的地位開始得以確立。
中國畫論一向提倡“行萬里路”“師法造化”,近代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傅抱石諸位名家,都是寫生高手。主張以西方寫實主義改造傳統繪畫的徐悲鴻學派,更把寫生(素描、速寫)作為法寶。那么,李可染的寫生和寫生主張有什么特點,與這些畫家有何不同?我們不妨用李可染自己的話略作概括:
一曰“掌握自然規律”
在李可染看來,自然規律就是物象的“客觀特點”,如結構、紋理、光線、質量感、空間關系等,掌握它們就需要先認識它們,在做法上則需做到又看又畫。而看只能得到一個模糊印象,只有寫生才能真實具體的掌握它們。李可染有專門畫樹、畫山的速寫本,其中有一本題名《山的研究》的素描,畫的竟都是山的照片。這種“掌握自然規律”的努力,在山水畫家中是極少見的。
二曰“要發現前人未發現的東西”
這是李可染常說的一句話。他認為自然真實的東西變化無窮,前人不可能窮盡它。要突破前人框框,就必須對造化有新的發現。如何才能有新的發現呢?除了認真觀察之外,他特別強調“不帶成見”四字。說:“拋掉成見,以為自己像是從別的星球上來的,一切都充滿了新鮮感覺,就能發現過去未發現的東西。”
三曰“從對象中挖掘新的表現方法”
從寫生開始,他就有意識地放棄傳統筆墨程式,根據對象的形質特征和真實描繪的要求,尋找新的畫法。他認為,凡是不能真實表現對象、不能真切傳達現代人感覺的方法就應當放棄或改造。說:“形式要和現實結合,不然就沒有生命。”
四曰“從豐富到單純”
李可染畫寫生,最初極力追求描繪的豐富性,為了豐富,畫面寧可繁、亂、臟。他比喻說,要像榨油那樣,把景色的好處一點一點的榨取出來。豐富之后,再追求單純和整體感,最后取得寓豐富于單純的效果。
五曰“醞釀意境和意匠經營”
李可染深知藝術不能一味描摹對象,因此經常強調對現實不能“愚忠”,不能把對象都畫成“死的標本”。他提出“醞釀意境”,是指寫生時要投入情感,做到景情結合。要“意匠經營”,則是指精心設計表現手段,精心處理構圖、形象、層次、氣氛、筆墨等等。大體說,李可染談意境不免有些空泛,談意匠經營則滔滔不絕,具體而微。
自然美和筆墨的統一
筆墨在傳統水墨中,兼具造形和表現意趣兩種功能,出色的筆墨,往往不受物形的約束,而自具形質與神韻。失去了筆墨,就失去了傳統水墨畫的基本特質。李可染有很好的筆墨功底,但在初期寫生中,他有意識地弱化筆墨,借鑒水彩畫的方法以追求描繪的真實性,后來,他又努力把筆墨融會到形似景觀中去。
1956年的寫生作品,筆墨對刻畫物象的從屬性還很明顯,到1957年,這種狀況開始變化:對形的控制松動,對筆的力度、起收、剛柔變化,對墨的層次、虛實和韻致,都更重視了。但他謹守不用傳統技法去套自然的原則,致力追求自然美和筆墨的統一。
李可染的寫生作品和黃賓虹的寫生作品相比,可以看到李氏作品得到了更新的境界,更強的自然真實感;但論筆墨的豐富性和獨立審美價值,還是黃氏更高一籌。如果拿李可染和徐悲鴻、吳作人、吳冠中等人的風景寫生相比較,那么,不論在刻畫對象的真實豐富感,還是筆墨的扎實、考究與創造性方面,李可染又都勝一籌。
這樣我們就看出了李可染在橫向比較中的位置。在追求山水畫的新意境、新感覺,以寫生方式改造傳統山水畫的20世紀畫家中,李可染的最大成功之一,是他在回歸自然真實性、獨得新感覺的同時,在相當程度上保留并豐富了水墨畫的筆墨性。
胸中丘壑,筆底煙霞
晚年的李可染,主要在室內進行創作。他說:“傳統已經看遍了,山水也看遍了,畫畫的時候什么都不用看,白紙對青天,胸中丘壑,筆底煙霞。”
“文革”開始后,李可染被批斗,住牛棚,而后被下放湖北省丹江口干校勞動改造,夫人鄒佩珠下放河北磁縣,兩個兒子一個到內燃機廠當了工人,一個到內蒙插了隊,女兒則遠走寧夏固原的貧困農村。大約有六年時間,他不能畫畫。直到1972年才回到北京,受命為飯店作畫。雖是畫山水,也屬于政治任務,在題材上多取革命圣地風光,在畫法風格上小心拘謹。他一度因為用墨多,畫面濃重,被批判為“黑畫”,在強大的政治壓力下,他一度罹患失語癥。
“文革”結束后,李可染重新煥發了藝術生命,許多作品升華到更高的境界,代表了他一生創作的最高水準。這些作品的風格,可以用“深秀縝密”四字概括,“深秀”即深厚、茂密而又秀潤。這一特點和李可染所取山水對象的地理氣候特質有關,他著重刻畫南方山水的濕潤、青翠,而不是北國山川的荒闊、雄峻和高遠。他筆下黑色,滋潤而明亮,猶如蒼蒼翠色,正與古人說的“高墨猶綠”相合。“縝密”指畫風嚴整,結構緊密,李可染中年后畫山水強調經營設計,因而形成縝密多于活潑的特點。其長處是深入精致,不足處是缺少機敏和靈動。
晚年的李可染,意識到藝術創作上的自由狀態是極重要的,其作畫的隨機因素逐步加大,筆墨的獨立性也日益強化,如他在《水墨山水》上題的“晚歲信手涂抹,竟能蒼勁腴潤,腕底生輝。”這意味著他要進一步向從心所欲的方面轉化。
可惜上蒼沒有給他更多的時間,1989年末的一個寒冷的早晨,李可染因心臟病突發,一代大師猝然逝世于家中。
李可染:胸中丘壑,筆底煙霞
李可染:胸中丘壑,筆底煙霞
李可染:胸中丘壑,筆底煙霞
李可染,1907年生于江蘇徐州,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畫研究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第五、六、七屆
全國政協委員。李可染13歲從鄉賢錢食芝學中國畫,1929年考入杭州國立藝術院研究生班,師從林風眠、克羅多專攻西畫。1931年以后,李可染以滿腔愛國熱忱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他于1938年加入郭沫若領導的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三廳,先后在武漢、長沙、重慶等地繪制大量抗日救亡宣傳畫。李可染的藝術創作在60年代以后進入了高峰,他的山水畫氣象沉雄,韻致幽深,在構圖、筆墨、意境等方面均取得了創造性的突破。他卓越的藝術成就在海內外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享有崇高的聲譽。
求學生涯
李可染出生在江蘇徐州的一個廚師家庭,自幼喜歡寫字畫畫。13歲時,拜在徐州畫家錢食芝門下,學畫山水。錢食芝深喜這個小弟子,曾在題畫中稱贊道:“童年能弄墨,靈敏世應稀,汝自鵬搏上,余慚?退飛。”16歲,考入上海美專師范科,22歲,他以同等學歷投考國立杭州藝專研究部。該研究部是培養西畫研究生的,而李可染沒學過油畫;他抱著一拼的態度,臨時向另一位考生學了些門道,考試時根據少年時畫戲曲人物的夸張手法大膽涂畫,沒想到林風眠校長十分欣賞,認為大可造就,破格錄取。
初入學時,李可染素描很差,他不分晝夜地苦練,一年后竟成為全校素描成績最高的學生。當時的杭州藝專,學術氣氛很濃厚,中、外籍教師經常向學生介紹西方近、當代藝術,李可染在學畫之余,還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眼界大開。1930年,他參加了左翼學生組織的“一八藝社”,魯迅曾寫《一八藝術社習作展覽會小引》,稱贊他們的作品“是新的、年輕的、前進的”。1932年,國民黨政府取締一八藝社,許多成員被學校開除。本來已經留在學校工作并準備送法國留學的李可染,也未能幸免。林風眠沒能力留住他,派人送去60塊錢,讓他快快離校,自尋生路。
拿起筆,做刀槍!
1930年,李可染與著名戲曲家蘇少聊的女兒蘇娥結為伉儷。二人是因為都喜愛美術和京劇而走到一起的,琴瑟和諧。李可染從杭州回來后,在當地民眾教育館擔任美術干事,上海“一·二八”事變后,國人的抗日呼聲一天天高漲。李可染利用在民眾教育館的條件,以畫筆做武器,創作了很多抗日宣傳畫和漫畫。“七七”事變后,他又組織了宣傳隊,乘牛車到村鎮里宣傳。當年底,南京大屠殺的消息傳來,他義憤填膺,決心去大后方。他先到西安,再到武漢,參加了由郭沬若領導的政治部三廳的工作。李可染和老同學力揚合作,在武漢和從武漢撤退的路上,創作了一大批尺幅巨大的宣傳畫,這些畫都畫在布上,用墨筆勾畫,敷彩薄,是一種粗狂強勁的風格。
金剛坡下的藝術生活
1939年春,李可染隨三廳到重慶。剛安頓下來,他就得到一個極為不幸的消息:蘇娥于上海病逝。李可染是重感情的人,但在戰爭環境里,他只能把痛苦埋在心頭,從此患了失眠和高血壓癥。這期間,他住在重慶郊外的金剛坡,房子靠近一間牛棚,他夜不成眠,總是聽見水牛吃草和喘氣的聲音。他想到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詩句,覺得人也應像牛那樣默默地奮斗。從此,他開始用水墨畫水牛,用水彩畫金剛坡周圍的風景。
1942年,李可染的一些水彩、水墨風景被徐悲鴻偶然看到,大為欣賞,他托人帶信,要用自己的畫換李可染的一張畫。徐悲鴻這種真誠提攜后進的精神,使李可染大為感動。二人從此訂交。次年,國立藝專聘請李可染出任國畫講師,他覺得自己的傳統功夫不夠。于是下苦功鉆研傳統。
在國立藝專,李可染認識了在雕刻系就讀的鄒佩珠,除了美術上的共同志趣,他們還都喜歡京劇,鄒佩珠甚至能唱整折的老生戲。每當友人相聚,鄒佩珠清唱,必是李可染拉琴。兩人自然而然地相愛了。李可染以畫牛出名,鄒佩珠是7月7日出生,正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相應,一時傳為佳話。1943年,在老校長林風眠的主持下,他們結為夫妻。
意筆寫人物
李可染在40年代主要畫意筆人物。意筆者,筆簡意足之謂也。畫意筆人物需要功力,更需要才情。李可染正是有靈性有幽默感的畫家。他筆下的漁夫、兒童、書生、仕女、鐘馗、隱士等等,都質樸、稚拙、詼諧、親切,好像都活得有滋有味,洋溢著樂趣。李可染熟悉民間藝術,又愛京劇,京劇中的丑、末角色都與幽默有緣。熟悉李可染的人都知道,他經常能慢聲細語說出令人絕倒的故事,其出色的意筆人物,是這些因素綜合塑造而成的。
1944年冬,為了給降生的孩子(李小可)準備生活用品,李可染在重慶舉辦了一次個展。徐悲鴻寫了序言,老舍寫了一篇熱情洋溢的評論。評論說:“在窮苦中,偶爾能看到幾幅好畫,精神為之一振,比吃了一盤白斬雞更有滋味!幸福的很,這一次入城就趕上了可染兄的畫展……論畫人物,可染兄的作品恐怕要算國內最偉大的一位了……可染兄的人物是創造,他說那是杜甫,那就是杜甫,他要創造出一個醉漢,就創造出一個醉漢———與杜甫一樣可以不朽!”“可染兄極聰明地把西畫中的人物表情法,搬運到國畫里來,于是他的人物就活了。他的人物有的閉著眼睛,有的睜著一只眼,閉著一只眼,有的挑著眉,有的歪著嘴,不管他們的眉眼是什么樣子吧,他們的內心和靈魂,都由臉上鉆出來,可憐的或笑著的活在紙上,永遠活著!”
拜師齊白石
李可染最初是透過徐悲鴻熟悉齊白石的。徐悲鴻在重慶盤溪的家,離李可染住所不遠,在交往中,他把所藏齊白石的幾十件原作,都拿給李可染觀賞,還介紹齊白石如何從一個木匠,成為杰出藝術家的艱苦歷程。李可染激賞白石老人的藝術,也為他平凡而傳奇的經歷所感動。抗戰勝利后,國立藝專由重慶復原,重新分為國立杭州藝專和國立北平藝專,兩個學校爭聘李可染去任教,他選擇了北平藝專,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北平有齊白石。
1946年,39歲的李可染經徐悲鴻引見,拜見了86歲的齊白石。他拿畫給白石老人看,老人先是坐著,看著看著就站起來問:“誰是李可染?你就是李可染吧!你的畫才是真正的大寫意!”從此他們成了忘年交。一次,白石老人突然問:“可染,你愿不愿意拜師?”可染說:“我沒有什么東西孝敬您老人家,不敢行拜師禮。”老人聽了十分高興,說:“不用你花錢,我有錢。”當天留他吃飯,舉行了拜師禮。直到1957年齊白石去世,李可染相隨老人整整十年,成為白石老人晚年最得意的學生。齊白石愛李可染的才華,也喜歡他的實在,無論什么事情,都愿意讓他去辦。事情不管多么麻煩、瑣碎,李可染和夫人鄒佩珠都耐心去做,并盡最大的努力做好。在他看來,齊白石是一座藝術上的高山,能為老師做一點事,是一種幸福。齊白石對李可染的藝術十分推重,曾在畫上題道:“昔司馬相如文章橫行天下,今可染弟之書畫可橫行矣。”他憑著豐富的人生和藝術經驗,看出李可染是繼他之后大有希望的藝術家。
李可染是個善于學習的人。從畫面上看,他的山水、人物,都不像齊白石,他也極少臨摹齊白石的作品。他曾多次談過,自己一是學白石老人對藝術的真誠與勤奮,二是學齊白石的筆墨,特別是力透紙背的慢行筆畫法。在拜師齊白石之前,他的水墨以勾勒和潑墨為主,行筆很快,生動有余而沉厚不足。他從白石老人的用筆悟到“慢”的方法與意義,他后來的山水畫,主要從這個“慢”字上尋求筆墨的內在意蘊。他曾記述說:“白石老師晚年作畫,喜歡題‘白石老人一揮’幾個字,不了解的就會想到大畫家作畫,信筆草草一揮而就。實際上,老師在任何時候作畫都是很認真很慎重,并且是很慢的,從來都沒有如一些人所想像那樣‘一揮而就’過。他寫字也是一樣,比如有人請他隨便寫幾個字,他總是把紙疊了又疊,前后斟酌,有時字寫了一半,還要抽出筆筒里的竹尺在紙上衡量衡量,使我這個在旁按紙的人都有點著急,甚至感到老師做事有點笨拙,可是等著這字畫懸掛了起來,馬上又會使你贊嘆,你會在那厚實拙重之中,感到最大的智慧和神奇。”李可染在山水畫教學中反復講:“線的基本原則是畫的慢,留得住,每一筆要送到底,切忌飄,要控制的住。”大抵都源自對白石老人筆墨的學習。
重新發現自然美
李可染產生革新山水畫的想法,始于1950年。他當時的口號是“深入生活”和“接受選擇”,用他后來的話說,是“精讀大自然”,而精讀的方法唯有寫生。他的寫生貫穿于50至80年代,而集中于1954至1959年,先后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廣東、廣西、陜西諸省,每次出去少則兩個月,多則半年以上,都畫回大量作品。最久的一次八個月,行程兩萬多里,得畫兩百余幅。為了一個好的景色,他經常徒步走數十里;每畫一幅寫生都要坐幾小時甚至一天。在荒山野地之中,渴了喝幾口涼水、餓了吃兩口硬燒餅的境況是常事,有時還會遇到狂風大雨、急流險灘。為了寫生,他付出了堅苦的代價。
1954年,在北京舉辦了“李可染、張仃、羅銘寫生畫展”,引起了畫界震動和爭論。面對爭論,李可染刻了兩方印:“可貴者膽”“所要者魂”,并繼續他的寫生旅程。1959年,中國美術家協會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八大城市舉辦題為“江山如此多嬌:李可染水墨寫生展”,并出版《李可染水墨寫生畫集》,他在山水畫壇的地位開始得以確立。
中國畫論一向提倡“行萬里路”“師法造化”,近代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傅抱石諸位名家,都是寫生高手。主張以西方寫實主義改造傳統繪畫的徐悲鴻學派,更把寫生(素描、速寫)作為法寶。那么,李可染的寫生和寫生主張有什么特點,與這些畫家有何不同?我們不妨用李可染自己的話略作概括:
一曰“掌握自然規律”
在李可染看來,自然規律就是物象的“客觀特點”,如結構、紋理、光線、質量感、空間關系等,掌握它們就需要先認識它們,在做法上則需做到又看又畫。而看只能得到一個模糊印象,只有寫生才能真實具體的掌握它們。李可染有專門畫樹、畫山的速寫本,其中有一本題名《山的研究》的素描,畫的竟都是山的照片。這種“掌握自然規律”的努力,在山水畫家中是極少見的。
二曰“要發現前人未發現的東西”
這是李可染常說的一句話。他認為自然真實的東西變化無窮,前人不可能窮盡它。要突破前人框框,就必須對造化有新的發現。如何才能有新的發現呢?除了認真觀察之外,他特別強調“不帶成見”四字。說:“拋掉成見,以為自己像是從別的星球上來的,一切都充滿了新鮮感覺,就能發現過去未發現的東西。”
三曰“從對象中挖掘新的表現方法”
從寫生開始,他就有意識地放棄傳統筆墨程式,根據對象的形質特征和真實描繪的要求,尋找新的畫法。他認為,凡是不能真實表現對象、不能真切傳達現代人感覺的方法就應當放棄或改造。說:“形式要和現實結合,不然就沒有生命。”
四曰“從豐富到單純”
李可染畫寫生,最初極力追求描繪的豐富性,為了豐富,畫面寧可繁、亂、臟。他比喻說,要像榨油那樣,把景色的好處一點一點的榨取出來。豐富之后,再追求單純和整體感,最后取得寓豐富于單純的效果。
五曰“醞釀意境和意匠經營”
李可染深知藝術不能一味描摹對象,因此經常強調對現實不能“愚忠”,不能把對象都畫成“死的標本”。他提出“醞釀意境”,是指寫生時要投入情感,做到景情結合。要“意匠經營”,則是指精心設計表現手段,精心處理構圖、形象、層次、氣氛、筆墨等等。大體說,李可染談意境不免有些空泛,談意匠經營則滔滔不絕,具體而微。
自然美和筆墨的統一
筆墨在傳統水墨中,兼具造形和表現意趣兩種功能,出色的筆墨,往往不受物形的約束,而自具形質與神韻。失去了筆墨,就失去了傳統水墨畫的基本特質。李可染有很好的筆墨功底,但在初期寫生中,他有意識地弱化筆墨,借鑒水彩畫的方法以追求描繪的真實性,后來,他又努力把筆墨融會到形似景觀中去。
1956年的寫生作品,筆墨對刻畫物象的從屬性還很明顯,到1957年,這種狀況開始變化:對形的控制松動,對筆的力度、起收、剛柔變化,對墨的層次、虛實和韻致,都更重視了。但他謹守不用傳統技法去套自然的原則,致力追求自然美和筆墨的統一。
李可染的寫生作品和黃賓虹的寫生作品相比,可以看到李氏作品得到了更新的境界,更強的自然真實感;但論筆墨的豐富性和獨立審美價值,還是黃氏更高一籌。如果拿李可染和徐悲鴻、吳作人、吳冠中等人的風景寫生相比較,那么,不論在刻畫對象的真實豐富感,還是筆墨的扎實、考究與創造性方面,李可染又都勝一籌。
這樣我們就看出了李可染在橫向比較中的位置。在追求山水畫的新意境、新感覺,以寫生方式改造傳統山水畫的20世紀畫家中,李可染的最大成功之一,是他在回歸自然真實性、獨得新感覺的同時,在相當程度上保留并豐富了水墨畫的筆墨性。
胸中丘壑,筆底煙霞
晚年的李可染,主要在室內進行創作。他說:“傳統已經看遍了,山水也看遍了,畫畫的時候什么都不用看,白紙對青天,胸中丘壑,筆底煙霞。”
“文革”開始后,李可染被批斗,住牛棚,而后被下放湖北省丹江口干校勞動改造,夫人鄒佩珠下放河北磁縣,兩個兒子一個到內燃機廠當了工人,一個到內蒙插了隊,女兒則遠走寧夏固原的貧困農村。大約有六年時間,他不能畫畫。直到1972年才回到北京,受命為飯店作畫。雖是畫山水,也屬于政治任務,在題材上多取革命圣地風光,在畫法風格上小心拘謹。他一度因為用墨多,畫面濃重,被批判為“黑畫”,在強大的政治壓力下,他一度罹患失語癥。
“文革”結束后,李可染重新煥發了藝術生命,許多作品升華到更高的境界,代表了他一生創作的最高水準。這些作品的風格,可以用“深秀縝密”四字概括,“深秀”即深厚、茂密而又秀潤。這一特點和李可染所取山水對象的地理氣候特質有關,他著重刻畫南方山水的濕潤、青翠,而不是北國山川的荒闊、雄峻和高遠。他筆下黑色,滋潤而明亮,猶如蒼蒼翠色,正與古人說的“高墨猶綠”相合。“縝密”指畫風嚴整,結構緊密,李可染中年后畫山水強調經營設計,因而形成縝密多于活潑的特點。其長處是深入精致,不足處是缺少機敏和靈動。
晚年的李可染,意識到藝術創作上的自由狀態是極重要的,其作畫的隨機因素逐步加大,筆墨的獨立性也日益強化,如他在《水墨山水》上題的“晚歲信手涂抹,竟能蒼勁腴潤,腕底生輝。”這意味著他要進一步向從心所欲的方面轉化。
可惜上蒼沒有給他更多的時間,1989年末的一個寒冷的早晨,李可染因心臟病突發,一代大師猝然逝世于家中。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