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村”模式,誰能笑到最后
“畫家村”模式,誰能笑到最后
“畫家村”模式,誰能笑到最后
進入21世紀之后,中國當代藝術在全球市場豁然崛起,從2004年起逐漸呈現“火爆”場面,不僅畫廊、美術館等藝術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作為藝術家自由聚集地的“畫家村”也在全國各地崛起,僅北京及周邊地區就有宋莊小堡村、798、索家村以及費家村、酒廠、草場地等等十多處大大小小的藝術區域。這樣的熱度也感染了非藝術主流城市的云南省普洱市,該市政府也提出了要興建“畫家村”的設想,將以最優惠的價格出讓土地給藝術家作藝術創作基地。由此可以看出,“畫家村”已經不再只是一個“藝術家聚集地”的概念,而是與文化藝術產業、創意產業、城市規劃等行為聯系在了一起,它逐漸成為被規劃、設計、運作并走向市場的經濟模式。
從自由藝術家群落走向多元化藝術區
最初的畫家村產生于上個世紀的90年代初,當時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藝術家放棄了鐵飯碗,來到北京尋夢,先找一個既能安居又能創作的地方成為他們的最需,于是便宜且離市中心近是他們聚集“圓明園”的主要原因。一個藝術家自發形成的“畫家村”雛形就此出現。
1995年圓明園藝術家群落解散,不少主力成員也集體遷移到了位于北京近郊的宋莊,在那里藝術家既可以租用農居也可以買地建房。經過10多年,宋莊已經形成了以畫家為主的完整體系,聚集了近千名藝術家,成為在世界范圍內備受矚目的現代藝術區。這樣的規模引起了政府和當地村委會的關注,并有意支持宋莊藝術產業發展。因此,從一個自發形成的藝術家自由群落逐步向文化藝術產業基地發展。
另外一種模式,則是像北京的798藝術工廠和上海的莫干山50號。例如,由老電子元件廠里改造而成的北京大山子798藝術區,匯聚著上百家畫廊、工作室、餐廳、咖啡館……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是租用798里面的廢舊廠房和倉庫進行改造,形成非常火熱的藝術商業運營地。經過多年的商業化發展,798早已不是一個純粹的藝術家集中地,而變成了一個饒有情調的新興旅游景點和商業藝術區。藝術家與藝術區形成一種雙贏的生態鏈。
上海的莫干山50號也同樣如此,最初是丁乙、薛松等藝術家的創作駐扎地,現在也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成熟的藝術區,除了藝術家的工作室以外,畫廊就有數十家。不僅是上海最集中的藝術家和畫廊駐扎地,同時也是一處休閑養性的去處。
如何走好畫家村模式
從種種現象來看,畫家村已經變成一種經濟模式。這么多“畫家村”的出現,一方面可以說明藝術真的火了,越來越多的人都在關注藝術;但另一方面也不禁讓人擔心,在歐洲這么一個藝術中心,像北京798這樣的藝術家群落也才2、3個,而中國僅北京地區就有十幾個。就如同中國突然崛起的美術館現象一樣,中國的“畫家村”模式也開始泛濫。這樣的狀態下到底怎樣才算是成功的畫家村模式,誰將笑到最后?這些畫家村、藝術區怎樣才能給藝術家提供最好的創作環境?
業內人士認為,畫家村的建設還需冷靜思索和認真規劃。首先,畫家村的定位尤為重要,吸引怎樣的人群和機構是關鍵。由目前畫家村的進駐人群可以看出,從事前衛藝術、觀念藝術的職業藝術家和來自藝術學院的教師等是主體,另外藝術商業機構也是重要活力所在。但規劃者需要有自己的目標取向。其次,畫家村的建設除了關注硬件包裝以外,更多的是軟件重視程度,即要從經營理念出發。業內人士指出,畫家村可以與商業接軌,但如何接軌需要慎重。現在,政府的介入,雖然對畫家村的發展有一定的幫助,但將這樣的開放性藝術群落等同于經濟開發區模式去打造,最后的結果會如何,還很難說。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