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和藝術的共震效應
奧運和藝術的共震效應
奧運和藝術的共震效應
時間:2007-11-12 00:00:00 來源:東方早報
評論
>奧運和藝術的共震效應
由阿迪達斯發起的“共震”運動視界藝術展日前在上海當代藝術館拉開帷幕。此次展覽以“人類與運動”為主題,包括岳敏君、王廣義、鐘飆在內的海內外共71位藝術家參加了展覽。
參展的75件作品形式多樣,包括繪畫、雕塑、攝影、影像藝術、互動藝術、裝置和行為藝術。大多數作品是為此次展覽特別創作并首次亮相的。它們在動態與瞬間定格的靜態之間,營造了運動以藝術為載體時的強大震撼力,或者帶來了另類角度的思考。作品剛在拍賣市場創下千萬元價格的岳敏君,此次參展的作品依然是那個咧嘴大笑的人物,只是造型變成了人頭馬身,十分像著名的“人頭馬”。畫面上這個人物形象一如既往地滿口白牙閃著寒光,鼓脹的筋肉充滿野蠻的力量。這個運動造型的人,在岳敏君的畫面中含義復雜;王廣義的作品也是一貫的波普方式,只是畫面上方的英文標題從“WTO”等文字換成了“OLYMPIC”;唐志剛的“中國童話”系列充滿了個人對生活的反思;羅氏兄弟的木質油漆作品“歡迎來到世界最著名品牌”,體現了后現代主義夾雜著虛無和歡娛的情緒……中國藝術家在這次展覽中展出的作品,基本因襲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畫面和精神特征。而由于少有機會接觸,海外藝術家的作品給人的觀感則比較新奇,各種風格都有。就展品而言,“共震”藝術展其實體現了中國和西方藝術家的藝術共震。
據悉,此次展覽所有作品將依次在上海、廣州、南京、沈陽、成都等城市展出,并在明年奧運會期間到達北京展出。在為期將近一年的巡展結束后,所有展品將在香港蘇富比拍賣公司拍賣,主辦方阿迪達斯準備把所得部分款項捐助給國際人道主義機構RightToPlay,以投入中國城市及農村地區的青少年體育比賽項目的開發推廣。
對藝術界而言,奧運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創作題材。由奧運這個點出發,可以用藝術的手段展開對運動、社群心理、國家意識形態、商業資本等種種話題的剖析。
商業文明時代,資本其實就是最大的意識形態。這個論斷無比準確。商業品牌通過自身品牌價值的灌輸,塑造了公眾的審美趣味。同時,它也在積極尋覓可以介入的社會事件,并在其中發揮影響。阿迪達斯發現了這一點并開始實踐。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